※2015《华盛顿邮报》、《丹佛邮报》最佳图书※
※2015普利兹奖入围※
※2015国家图书奖入围※
回归《古兰经》,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上再没有第二本书,能同时引发宽恕与战争、慰藉与仇恨。谁误解了它?谁能解释出真实的伊斯兰?
在对立纷争的争辩中,一位美国女记者跟随一位印度传统伊斯兰学者,回归《古兰经》经文的原始脉络,走入澄澈明亮的伊斯兰之心。
西方与伊斯兰世界冲突愈演愈烈之际,各式各样关于「伊斯兰」的报导充斥着媒体版面。狂妄暴力的极端分子成为关注焦点,深化主流舆论对伊斯兰的抨击与偏见,同时,为伊斯兰平反之声也日益显著。
美国记者卡拉·鲍尔儿时曾随父亲旅行伊朗和阿富汗,在她心中留下对伊斯兰的亲近之情。面临现今西方与伊斯兰世界撕裂冲突的局面,她决定展开行动:当了解伊斯兰成为必要,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讨论《古兰经》呢?
为此,鲍尔开初和以挖掘历史上四千名重要的女性穆斯林而闻名全球的印度裔伊斯兰学者阿卡兰(Mohammad Akram Nadwi)共同研读这本神圣经典,站上跨文明对话的最前线,找寻对话的可能。
长达一年的学习旅程,两人走过牛津的咖啡馆和印度小村庄的穆斯林学校,在茶与咖啡之间,咀嚼引发热议的《古兰经》经文。鲍尔聆听阿卡兰述说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事与言行,还原经文脉络,企图接近伊斯兰的真义。
一位西方世俗女性和一位传统派的印度宗教学者,似乎应该剑拔弩张的关系,却培养出亦师亦友的真挚情谊。他们携手从《古兰经》洗练优美的文字中,挖掘出伊斯兰崇尚和平而非屠杀的温顺性格,以及对女性的尊重而非迫害,拆解了圣战、一夫多妻等常见的刻板印象。现今对伊斯兰的误解,无非是混淆了穆斯林社群中多样的传统文化,以及伊斯兰信仰的样貌。
然而,两人的讨论会不只是纯真美好的文化交流。随着与阿卡兰的互动愈发紧密,身为世俗主义者的鲍尔不断面临自身思想观念的挑战。与异文化的碰撞是一场近身的肉搏战,少不了尴尬、摩擦与辩论,迫使鲍尔跨越大城市居民习以为常、世界主义式的「尊重欣赏」,激荡出深刻理解的火花。
「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这是《古兰经》第四十九章第十三节的经文,也是作者鲍尔翻开《古兰经》的初衷。在真主创造的多元族群之间,不应存在冲突撕裂,而该用丰富的理解建立连结,也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共存的解答。
名人推荐
导读:赵锡麟(台北清真寺教长、沙特阿拉伯麦加大学博士)
各方推荐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见证了一段感人的友谊……《古兰似海》贴心而细腻地重新理解伊斯兰,并努力澄清种种对穆斯林的刻板印象与
作者簡介卡拉.鮑爾(CarlaPower)美國《時代週刊》(Time)作家,也曾為《新聞週刊》(Newsweek)、《紐約時報雜誌》(TheNewYorkTimesMagazine)、《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等雜誌撰稿。曾獲海外出版俱樂部獎(OverseasPressClubAward)、女性媒體工作者獎(WomeninMediaAward)。鮑爾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曾是基督教貴格會的法律系教授,本人是生長在美國中西部的世俗女性主義者。因為父親熱愛至中東地區旅遊,鮑爾從小與伊斯蘭結下不解之緣。譯者簡介葉品岑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曾任編輯,目前從事翻譯,譯作有《午夜的佩拉皇宮:近代伊斯坦堡的誕生》、《凱因斯對戰海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樣貌的世紀衝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