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主持了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自2007年起研究东亚山水画交流,撰写了六篇相关论文,并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书即为这六篇论文的结集。
由于国内较少深入了解日、韩美术史及它们的互动关系,石守谦教授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被韩国、日本接受,并在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通过形象描绘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流传,塑造出各种变种,呈现出既能相通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
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能够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为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视野提供了可能。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指的是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的代表性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东亚之而且在此之前,中国、日本、韩国所在的这个区域之中就已经存在过一些文化共相。这些文化共相得以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文化意象”,为不同地区之人士所共享,甚至在他们之间促生出某种“同体感”。这种心中可感的形象虽然并非全部具体可触,但仍然提供了一种大致的轮廓,足以在各地流动之过程中扮演一种指导性的角色;而此种大致之轮廓却也同时因其并不完全具体,不至于束缚人的反应,因而亦保留了各种在地诠释所需的必要空间。
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著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世纪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