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有献身、信任、分享这些利他无私的行为,却同时也存在背叛和欺骗?文化、宗教、艺术,这些我们向来视之为人类文明之精华,究竟是社会性的积累,还是生物学上的产物?由此思考,我们是否能对人类行为有更不一样的理解与诠释?
人类对自己在生物圈中的角色一直非常困惑、也非常矛盾。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由人猿/古猿演化而来;人类跟所有生物一样,有一个“生物学”上的分类系统可供栖身。但人类也自诩有所谓的“文明”,社会性的积累让“人”有别于一般生物。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试图从演化角度解答这个问题。他在本书中提出“真社会性”的概念,不只挑战过去半世纪用以解释动物
作者簡介愛德華‧威爾森(EdwardO.Wilson,1929~)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人稱「社會生物學之父」、「生物多樣性之父」、「螞蟻先生」,為當代最重要的生物理論學家暨昆蟲學家,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1976)、泰勒環境成就獎(1984)、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克拉福獎(1990)、富蘭克林科學傑出成就獎章(1998)等,其科普著作亦兩度榮獲普立茲獎。1995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著作包括《昆蟲社會》(1971)《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1975)、《論人性》(1978)、《螞蟻.螞蟻》(1990)、《繽紛的生命》(1992)、《大自然的獵人》(1994)、《知識大融通》(1998)、《生物圈的未來》(2002)、《蟻丘之歌》(2010)、《給青年科學家的信》(2014)、《人類存在的意義》(2015)、《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