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政治激变下,思想现场充斥着众声喧哗。本书聚焦于新文化运动中反孔批儒思潮的历史成因,深入儒学转型过程中知识精英曲折的内心世界。
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学术问题。本书利用全新的材料和问题意识,从戊戌以降儒教自身的发展出发,重新解读新文化反孔批儒的兴起和发展,并揭示出其背后多层次的历史动力。
康有为和章太炎分别是近代孔教运动的领导者和批儒思潮的倡导者。他们之间的思想对话以及与新文化人的交流,揭示了反孔批儒的历史背景和动因。
明治日本将儒学忠孝伦理纳入国体论,从台湾开始侵占中国。受此触动,近代儒教形成了批判性的自我意识,新文化批儒承载着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反响。
面对基督教挑战,儒教内部出现信仰派别之争,废淫与排异导致新文化的反孔教具有传统知识的支持。
孔教曾经是帝制社会国家意识形态,但在民初政治纷争中,新文化人视其道德为奴隶,而未能跨越现代转型的最大屏障。随着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戊戌前后备受瞩目的康有为孔教思想日渐黯淡。
彭春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近现代文学史以及新文化运动史,近年尤为关注近代儒教、国学、国语运动以及近代东亚地区的思想文化交流。迄今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山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