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出人意料的革命轨迹?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走上与俄罗斯模式大相径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起义、夺取政权及之后的各个阶段中创新地发展和部署文化资源。毛泽东以及他的同志们通过巧妙地运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了独特的政治形态,使人们逐渐接受共产主义体系并成为“中国特色”的熟悉概念。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和党的早期领导人曾在安源煤矿发动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工人运动,裴宜理教授以此为案例进行分析。安源曾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征的独特中国革命传统逐渐成为中国特定语境下的“政治正确”的试金石。
在当代中国学界尝试寻求崭新的政治前景并对其过往的革命历史进行辩论的同时,裴宜理教授对充满争议的中国革命传统之意涵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带有裴宜理教授明显的个人风格:优雅而清晰的文笔、充足又前所未闻的原始资料、对于基层政治参与者人性细节的充分描述等。这些特点不仅使本书的叙述引人入胜,而且也为主题提供了清晰有效的分析。裴宜理通过对安源地区的观察提出了原创而新颖的观点,并对该地区对革命所作的持续贡献进行了分析,使之成为一个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
陈永发中央研究院院士称:“裴宜理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源头,探讨安源工人运动的历史,揭示1920年代毛泽东、李立三和刘少奇三位共产党员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在安源煤矿发动一次影响深远的工人运动,并详述1949年革命胜利后,当权者如何扭曲和操纵安源工人运动的历史,以篡造和净化革命传统。更讨论改革开放后,官方和民间如何透过各种文化媒介如美术、电影、小说、学术和红色旅游等来回忆、重现或挪用安源的革命过往。作者相信中国的未来将取决于如何发掘、认识和掌握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传统,她在安源革命传统的溯源和发掘上开创了一个学习典范。”
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转去挖掘查找毛泽东时代中国失利的各种原因的同时,楊奎松中共党史研究专家认为裴宜理教授的这本书独具一格。作者不仅直截了当地追问那些只着眼于批判的学者,而且致力于重建当年特定的历史场景,并用同情的眼光来了解那段历史形成的复杂原因,以求回答那些有关中共历史成败的令人困扰的问题。比如,如果毛泽东等人向来偏激且无情,那么他们当年在几乎不掌握任何国家机器的条件下,又如何能够影响数百万计的底层民众,使之信服并愿为他们的革命事业而牺牲呢。
裴宜理(ElizabethJ.Perry),哈佛大學亨利•羅佐夫斯基政治學講席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閻小駿,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