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原本拥有文史传统,但随着史学群起借鉴于社会科学,这种传统已逐渐凋零。尽管我与陆胤从未谋面,但读他的文字仍深感其出自文学专业的沉淀,尤其是能进入古人精神世界在后生中极为罕见。在史学沦为社会科学的悲境下,陆胤笔下保留的文史传统赋予了人们亲切之感(杨国强)。
过去学术转型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在野”的知识精英,近年来也开始关注朝廷的举措。本书探究张之洞及其周边学者群体,不仅揭示了晚清督抚对士林社会的实际影响,而且督抚地位的上下勾连,使得本书所描绘的近代中国学术文化转型更为完整(夏晓虹)。
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势的形成,督抚集团借助固有的学术传统和行政资源,在学风引导、学制制定、机构建设和舆论控制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张之洞任督抚期间,他凭借自身“清流”背景和学术威望,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者圈子。尽管他们并不一定具备超前意识或专业精神,但擅长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和普及化,使其易于被士林社会和政教体系接纳。本书强调张之洞并探讨这种“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自我认同如何影响学术组织和学制规划。正是通过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者交际,才能在清末十余年中持续发挥“清流”的学术传统作用。这些士大夫对于义理、学理的坚持也有可能导入器物主导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中,并成为康、梁等趋新人士意见的先声。本书通过史料和张之洞档案资料相互证明,以人物的交际群体为研究单位,企图将近年日益倚重社会科学的学术文化史研究还原到人物本身,主张一种具有人文感觉和情趣的学术史。
陆胤,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学及学术思想史研究。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该系获学士(2005)、博士(2011)学位,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2008-2009年间,在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留学。曾在《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文学遗产》《清史研究》《史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近期感兴趣的论域包括:1、近代文学变迁与教育转型;2、清代诗文流变与学术史;3、晚清士大夫群体研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