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应该让中国步罗马帝国之后尘消失于历史舞台,湖南本身则要成为法国或英国之类国家,把旧帝国的文明带进未来。一九○三年,某湖南学生中中国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领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会中湖南籍成员最多,而中国共产党第一届政治局的成员则有整整四分之一是湖南人。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生产,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本书追溯十七世纪的湖南隐士王夫之为现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传统窠臼的思想如何影响后代湖南复兴运动,并以一手资料为基础,梳理出上下八十年、纵横三代的湖南学者及行动主义者的传统文化脉络。从平定太平天国立功的曾国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开始,而一波波的改革运动到一九二○年代毛泽东领导湖南独立运动时达到最高潮。作者力图证明,湖南种种改革均走在全国之前,“爱湘者”追求他们所要的未来与重振湖南的理想,同时主导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作者普拉特的观点不仅挑战了欲保存古老帝国版图的历史学者构造的中国大一统民族主义论述,也有助于理解地区主义在当前中国的湖南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特殊地位长达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平乱之后大量湖南人成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时湖南成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贡献甚大,而在毛泽东主政的中国则有多位湖南人跻身最高领导阶层。
柯文(Paul A. Cohen),《历史三调》(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他让读者了解到对许多湖南人来说省优先于国,从而使声称中国从帝国走向民族国家乃势所必然的民族主义叙述大大站不住脚。
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纽约大学:关于民族概念的中国如何由内往外发展出来,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普拉特的专题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笔法说明地方根源与民族果实的关系。他笔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说明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
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满洲人》(The Manchus)作者:普拉特首开先河详述湖南人如何重建对王夫之的崇拜,从全新的角度呈现这位久为人知的晚清反满民族主义偶像。近代中国的传统、现代、省、国,仍是我们努力欲釐清的大问题,而这本发人深省且立论有据的书,大有助于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
——资料来源:书目《湖南:中国近代变迁中的一个省份》冯晓蕾著,1998《南方周末》二零零九年十月八日第八版第六面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R.Platt(漢名:裴士鋒)耶魯大學中國史博士,其博士論文獲頒瑟隆.費爾德獎(TheronRockwellFieldPrize)。目前是美國阿姆赫斯特麻塞諸塞大學的助理教授,著有《太平天國之秋》(AutumintheHeavenlyKindom)一書。他大學時主修英語,因此大學畢業後以雅禮協會老師的身分在湖南待了兩年。他的研究得到富爾布萊特計畫、國家人文基金會、蔣經國基金會支持。目前與妻女住在麻塞諸塞州的格林費爾德。譯者簡介黃中憲政治大學外交系畢,專職翻譯,譯有《太平天國之秋》、《非典型法國》、《戰後歐洲六十年》、《維梅爾的帽子》、《大探險家》、《帖木兒之後》、《成吉思汗》、《劍橋伊斯蘭史》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