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关注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中国境外的“南方”书写。自19世纪以降,中华东南沿海华人移民海外已经成为一股潮流,乙未割台、辛亥革命,以至抗战时期更让许多别有政治、文化抱负的士子文人也参与了这一行列。他们漂泊离散,仕隐进退之间,以境外汉诗书写的形式勾勒出了繁复的文学播迁轨迹,同时辩证地表达了政治/文化遗民的精神处境。从台湾、广东到香港;从新加坡、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他们通过文化、宗族和经济的纽带,将遥远的唐山化作一处处地方的“现场”,竟然形成无远弗届的疆域——一种安德森所不能想象的“想象的共同体”。这既是地理空间意识的变异和重塑,也是汉诗的越界和生产。
汉诗作为士人文化精神的寄托和投射,成为一代流亡知识分子銘刻历史嬗变、见证家国离散、辩证现代性最重要的文学实践。本书《遗民、疆界与现代性:汉诗的南方离散与抒情(1895-1945)》探究了19世纪以降,中华南方、台湾与南洋的诗人群体在新旧交替、殖民与西学冲击的历史背景下的离散境遇。从他们在境外的汉诗创作出发,探寻了一个政治/文化遗民的精神处境以及汉诗文类的越界和现代性脉络。汉诗的流动与生产构成了理解和辩证现代性最值得注意的文学形式。作者高嘉谦跨越了一段长达50年的时间,从1895年乙未割台事件开始,一直到日军投降、二战结束的1945年结束,通过探讨流亡文化学者的诗歌创作,探究出他们的精神处境以及对于时代变革的演绎。
本书重点讨论了士人跨洋出境的意义和谱系,并提出了遗民、疆界、现代性等关键概念,阐述了20世纪汉诗写作呈现的现代性种种可能。第一章阐述了晚清士人投入古典诗学的写作与论述;第二章从甲申、乙未和辛亥三个历史时刻入手,探讨了遗民与诗歌如何处理时间;第三章清晰描述了一个区域文学的可能规模,并对流亡类型和离散概念进行了梳理;第四章试图阐释台湾汉诗谱系与遗民诗学的结构性起源:棄与地方意识的影响;第五章讨论了陈伯陶、《宋台秋唱》和香港遗民地景,重新反思遗民身份的“发明”和“自我确认”,同时揭示殖民地里想象与重申的遗民空间;第六章探讨了康有为的南洋忧患;第七章论述了文人邱菽园的文人品味及文化资本积累而成的文学空间,最大的意义在于建构了一个中国、台湾、香港与南洋区域之间的汉诗人交游的网络;第八章从南来文学的场景出发,描述了文化遗民面对的现实飘零和时空错置。本书以遗民、疆界、现代性等概念为主线,紧扣历史脉络,从不同角度出发剖析了汉诗的流动、生产和面对现代化的辩证实践,对于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嘉謙,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於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客座講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漢詩、民國舊體詩詞、臺灣文學、馬華文學。著有《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編輯《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與吳盛青合編)、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臺灣熱帶文學」系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與黃英哲等合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台北:麥田,2015,與鄭毓瑜合編)、《散文類》(台北:麥田,2015,與黃錦樹合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