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期,世界國與國的關係十分緊密。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的政治浪潮很快就傳到中國和日本,然後在1920年代初從日本傳到臺灣島。最初,臺籍年輕知識分子如簡吉、李應章、趙港等人,在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均、麻生久、佐野學等人的引導下,並經由總部設在大阪的日本農民組合的指導,開始糾集佃農成立農民組合。他們的目標是幫助臺灣佃農爭取較好的條件和公平待遇,包括要求製糖會社替收購的甘蔗秤重時讓蔗農在場。這些組織的運動路線使佃農的反抗成為兼具政治性和道德性的運動,得到全島人民的支持。
當時的日籍地主在臺灣農村社會內造成嚴重不平等,使農民處於極弱勢地位。沒有現代機械化器具,農民日出即到田裡幹活,通常直到日落才休息。只要來場嚴重天災或歉收,農民就得吃番薯配乾鹹豆、喝螺肉湯度日。加入農民組織的臺灣人數一開始只有數千人,在兩年後已超過三萬人。到了1928年晚期,臺灣共產黨黨員開始滲入臺灣農民組合。然而,當日本在滿洲取得勝利後,日本殖民政府便開始大力取締臺灣共產黨員和其追隨者,導致臺灣農組成員遭判刑入獄或逃往中國大陸。例如臺灣農組的中心人物簡吉,加入臺灣共產黨後被判10年徒刑。臺灣農民組合困擾於派系對立,因意識形態不同而分裂,加上領導階層或入獄或逃亡,到了1934年,臺灣農民運動已一蹶不振。但它留下了臺灣行動主義的遺產,喚醒了農民的社會和經濟意識。更因為主辦了數場廣受宣傳的示威和騷亂,並在法庭內外對抗殖民當局和地主,有助於臺灣人認識此前完全陌生的社會主義、西方民主主義、剩餘價值、一天八工時、罷工權、普選、自治等觀念。
在國民黨被迫迁台之後,他們認識到在大陸上最大的失策是未能助農民改善生活,造成民心背離。因此,他們設立了農復會為農村提供經濟、技術和管理上的支援。最後,在美國的催促和美國農業專家雷正琪的建議下,臺灣於1950年代實行了耕者有其田,有效破除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地主欺凌佃農的大部分惡行。左派人士簡吉追求讓臺灣佃農一年所繳佃租最多只達主要收成的37.5%(三七五減租)或讓他們擁有自己的農田,這個夢想在當時終於實現。臺灣的農產量大幅提升,內部長期隱而未發的衝突也漸平息。從1920年代簡吉等人的努力,到1950年代土地改革的完成,臺灣農民運動奠下了經濟基礎,同時對臺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技部特派講座教授。曾任教於臺灣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柏克萊分校、阿肯色大學、交通大學,以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身分任教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並曾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客座資深研究員。除了寫過多篇以明朝海上探險和華僑為題的文章,另著有11本書(7本英文、4本中文),包括《李登輝與台灣的主體性追求》、《明代的女人》、《永樂皇帝》、《海洋臺灣》等書。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