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英帝国史研究的杰作。在二战后,“帝国”与“后殖民”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然而,西方的研究往往站在自身立场上,推崇西方的价值观,这在英帝国研究中尤为明显。因此,在英帝国研究领域中,西方话语盛行,形成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面。本书详细剖析了英帝国的历史,并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中国学者自己的诠释体系。全书根据英帝国史的演进,划分为八个阶段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是英帝国的萌芽期,这一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国的萌芽是民族国家的派生产物,都铎王朝是英帝国的孕育者。本卷主要阐释民族国家与英帝国萌芽的关系,以及英国走上帝国扩张之路的背景与条件。
第二阶段是17世纪英帝国从初生到形成。17世纪英国经历了政治大动荡,各种政体频繁更替。但在帝国问题上,所有政府都持一致立场,致力于扩张殖民地。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显而易见的,即英国从民族国家形成起就成为一个重商主义国家。重商主义主张殖民地扩张,早期英帝国属于重商主义帝国。本卷主要探讨帝国战争的实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三阶段是18世纪,是英帝国的重商主义战争阶段,规模逐渐从欧洲扩大到世界,出现了“世界大战”。所有这些战争都是重商主义性质的,英国与其他重商主义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争夺海洋控制权,为重商主义而鏖战。本卷主要研究帝国战争的本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四阶段是英帝国新旧交替的阶段,新理念和新地域构成了新帝国。本卷主要研究导致帝国生命更新的机制。新帝国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新帝国的力量源泉。英国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夺取了世界霸权,它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此时,“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出现,主张“无形帝国”,即英国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贸易”。然而,这种转型并没有改变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第五阶段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业霸权被其他国家所追赶,也打破了它的殖民霸权。英国再一次调整殖民政策,投入到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在“无形帝国”与“有形帝国”之间不断地变换。本卷主要研究这一时期的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第六阶段阐述了帝国内部逻辑的必然性,英国政治家在试图拯救帝国的过程中,试图用“帝国联邦”来取代帝国,在大世界中建立一个“英国的”小世界。然而,这一转型没有成功,本卷解释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实质。
第七阶段中,英国政治家试图在第六阶段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性的“联邦共同体”,以完成有机的转型。然而,这一转型再次失败,本卷解释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实质,涉及英国的观念、价值和制度结构等方面。
第八阶段是二战后的英帝国,英帝国迅速瓦解,英国政府试图构想出“第三帝国”的方案,在苏伊士以西维持帝国的存在。然而,在不同地区的撤离方式是不同的,存在和平退出和战争对抗的情况。本卷研究发现,英国政治家的撤退策略服从相同的帝国目标:构建一个实质性的“英联邦”,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所谓“非殖民化”的本质。最终,英帝国的梦想破灭,英国的大国地位也随之消退,英帝国的历史以寿终正寝而告终。
钱乘旦,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奖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英国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长于英国史、现代化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著作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英国通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二十世纪英国》《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等;译著有《剑桥艺术史》《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帝国斜阳》等。姜守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世界史(英国史、西方文化史和社会保障制度)教学和研究工作。黄光耀,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兼经济系主任。致力于世界经济现代化、英国史、现当代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张亚东,湖南工业大学纪委书记、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