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算持中守正的产业经济史作品。从真空管向半导体晶体管转变的时期讲起,一路经美国创始、日本复刻、韩国兴起、蛙蛙做大到中国入场。期间还杂夹了苏联的失败尝试。基本刻画出二战后全球芯片产业风起云涌的历史。作者大体能够公允地看待各类宣传话术和政治腔调,正确识别出其中的谎言、自相矛盾和错误。在国家、政府、公司、个人四个主要层次上建立协调可靠的认知。
本书含四个基本要点:
1.高新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基础学科和政府补贴,单纯依靠市场驱动基本不可能。就半导体产业来说,美国军方侵略他国的需要和实践构成了半导体乃至于计算机产业草创的源动力,在后续发展中也间断性地通过国防供应、政府订单与国际外交和贸易政策予以支持。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战争和政治宣传吸收大量人才,在20世纪中后期保证了其基础学科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全球首屈一指。这也许是因为当前高新科技发展的投资额度与试错成本正在急剧上升,而其科学基础的要求也变得非常高。即便如此,美国在20世纪也曾几次失去特定方面的优势。21世纪后,美国失去领先地位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
2.创新总是偶然事件,它需要良好的学术、人才和产业生态,以及一定的自由度。创新并非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事情,复制才是。问题在于,复制永远落后,正如苏联的案例所告诉我们的。在这方面,政府应当加大投资、减少管控,营造比较灵活开放的学术制度。部分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购买方身份进入市场,而非高居于上的监管者、控制者,既能有效发挥市场作用和效率,又可以保障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但无论如何,科技创新并非一定会发生的事情,需要正确看待和容忍其风险,确保整个科研学术领域和产业技术市场具有良好的多样性、开放性。
3.创新的随机性质决定了高度复杂精密的工程项目必须接受全球协作的供应链,你很难指望所有创新都在本国实现。阿斯麦的成功是本书尤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家公司异军突起之前,没有任何荷兰人在故事里出现过,就好像一朵奇葩突然开到了沙漠里而不是花丛中。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的,尽管产业的科学基础主要来自美国,但欧洲人打一开始就持续关注着半导体产业,并且不计回报地投入了大量资金,才最终在光刻机制造环节称雄。作者更想强调的是,当前全世界最先进的光刻机并不仅仅是阿斯麦的产品,更是其背后一系列全球供应链的成果,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各具长项,要完全做到供应链独立自主既不现实又不经济。因此,中美以芯片为中心的全球竞争不仅仅是产业的竞争,也是在全球供应链中争取市场、构筑生态的竞争。
4.美、日、韩、蛙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了政府干预至少在国际(地区间)市场上是必须的、必然的、必不可少的。他们对待国内(地区)市场的方式则十分不同,美国政府以投资为主,对市场干预较少,而日韩台干预极大,或者干脆可以说是国家资本主义式的。这两种模式似乎都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又各自有其缺陷。本书原版封面就是一块芯片替代了五十颗星坐在星条旗左上方,以表明芯片产业是美国当前全球霸权的核心。
P82战后几年,“日本制造”曾是“便宜”的代名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