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许倬云是看了许知远的采访,对他的学识很是钦佩。去年在北京西西弗书店恰好看到了这本书,就在网上买了下来(毕竟网上比西西弗半价还便宜)。
来欧洲十年多,对不同民族和人种的性格和stereotype非常感兴趣,于是产生了从历史找原因的想法。所以买了Why the Germans do it better和这本书,来找到德国人之所以是德国人,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原因。前者没看完就弃了,作者的文笔并不是很吸引人。这本书刚刚看完,趁热乎总结了几个有意思的观点。
首先,南北方差异。北方被辽金元占领几百年,所以现如今中国南北方的差异,其实是从几百年前的延续,即使中间又经历了明清的大一统。这个观点让我对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从宋朝开始,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重文轻武的倾向。这种价值观在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个观点让我思考了中国文化中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程度。
另外,书中提到统一的中国,并不是历史常态。宋朝就不是大一统,只不过历史书上将宋朝当作中华文明的正统,对其他存在当今中国领土上的其他国家(比如西夏,辽,金,吐蕃等)并没有着重笔墨。这个观点让我对中国历史中不同政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还提到中国是佛儒道并行,与阿拉伯国家或其他西方宗教国家唯一宗教不同。这种多元宗教的存在导致了中国现在无信仰的现象。这个观点让我思考了中国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明朝以来对文化的禁锢也在书中被提及,许多作家都表达过对此的惋惜和无奈,许老也不例外。从八股文开始,中国人的思想就被禁锢。即使百年后经历了各种中西思想的碰撞和新思想的萌生,然而现在似乎仍然是明清的某种延续。这个观点让我反思了中国历史对思想自由的压制与当代社会的发展。
最后,书中提到“19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上遭受的挫折和屈辱,造成中国人自卑和虚骄的复合情结”。我很认同这句话。这种矛盾的人格和德国人有些类似,有二战后的羞耻感以及大国的优越感,这两种情感结合形成了几代德国人的性格特点。这个观点也在Why the Germans do it better这本书里有提到。这个比较让我思索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历史关系和对国家认同感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它让我对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思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