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在文章的深度上表现出色。无论是在深度、力量、行文还是修辞方面,作者都毫无疑问地展示了黑格尔本人的自我教化和思想推进,同时也呈现了黑格尔时代的精神史、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末路,以及以海德格尔为标志的哲学人类学的解体。
其中最令人赞叹的要数对黑格尔不断更新剥落概念的谱系化呈现。例如,早期的生命、爱、命运,以及后来的精神、反思、历史,贯穿其中的有限-无限之纠葛,以及其中苦恼意识的广泛化。这种广泛化的内在生命力从人类学式的广泛悲剧演变为泛悲剧式的泛逻辑。这意味着苦恼意识的自我分裂内在于最基本的概念运动之中,既是其发端,也是思想对这种痛苦的反思本身造成的结果。
苦恼意识成为概念运动的内在生命,而概念的生命则在于这种自我触动。这种自我触动表现为对原始经验的根据思的永恒延迟特性。而这种延迟实际上是由根据思本身所致,从而将原始经验视为无根据。在这种无根据的触动、痛苦、分裂、延迟的循环中,经验不可阻挡地产生出意义,并成为被自身所理解的意义。这种理解将之前的众多分裂和延迟同时也使其自绝于内容,产生新的反思间距和自我分裂。在这个过程中,仿佛毫无来由地出现了所谓的“遭遇/命运”之痛。而这种痛苦实质上恰恰是因其触发的反思才得以实现自身为“遭遇”或痛苦。这大约就是伊波利特所谓的“暧昧”,黑格尔的所有思考都内含着这种阴险而沉默地腐蚀作用,影响他对总体、爱、理智直观的所有尝试。
同时,这种演变也展示了存在主义差异的一种变体,其路径曲折蜿蜒。值得一提的是,在黑格尔尴尬地沉默或顾左右而言他的地方,作者作为阐释者竟然也保持了一种尴尬的沉默,使得尴尬变得更加尴尬。这种尴尬或者“暧昧性”对于作者和他的同事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来说几乎是构成性的,是他们生命的风格。甚至在正文结尾处,作者直接开嘲讽,展现出20世纪法国抽象哲人的风采。这无疑证明了他在后现代思潮中的杰出地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