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批判优绩制度在美国的一系列不合理之处时,我不禁想起前些年张锡峰的《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你》演讲,这可以被看作中国对优绩制度的典型反应。然而,这种追求高分和成功定义的偏执往往会消磨人们的共情能力。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精英阶层的傲慢态度。首先,他们对普通人的不满和鄙视以及对底层人群的漠视。张锡峰将为生活而奔波的底层人民视为缺乏尊严和体面的机器人,并且畏惧自己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小看底层人群,将他们的工作看作是平庸和没有尊严的表现,并归咎于他们的努力不够。他讨厌他们的样子,并为此深深自省。他认为,低薪是因为他们没有像他这样努力读书,他们应该向他学习,努力自立。然而,普通人才是正常人的状态,不能期望每个人都追求非凡。如果所有人都不甘平庸,追求竞争结果,那么社会就会高度竞争,导致人们精疲力尽,对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这种竞争只考虑如何争夺蛋糕的份额,而不考虑如何扩大蛋糕。总是有人是普通的,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又有谁不是普通的呢?
其次,精英阶层推崇优秀成绩和"努力才能赢"的信念。他们认为通过高考能够改变命运。只要用心学习,取得高分,进入好大学,就能避免成为底层人群中的一员。张锡峰曾说:"你见过衡中高三凌晨5点半时的样子吗?你以为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奔向操场,一边奔跑一边呼喊是为了什么?是假装吗?是作秀吗?我们是为了改命啊!"高考对于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性,无可否认。然而,这种个人命运责任观念过于强烈,反而会侵蚀人与人之间的共通点,使人们很难换位思考。这正是作者在《精英的傲慢》一文中批判的优绩主义的"暴政"。在张锡峰的潜意识中,默认那些人是"失败者",而自己通过努力学习取得高分,进入名牌大学,就是成功的象征,也是避免与底层人群为伍的不二法门。这种将个人努力完全和成功捆绑在一起的畸形成功观容易忽视集体合作和底层共情,并助长傲慢情绪:我成功了,这是我努力应得的;你失败了,只能怪你努力不够。然而,他忽视了一些问题:难道底层人民真的没有努力吗?他们的努力真的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吗?通过努力取得高分进入名牌大学,是唯一的努力方式吗?按照张锡峰的说法,同样可以反问:"你见过街头凌晨五点半的样子吗?你以为底层人民每天天不亮,就奔向集市,一边搬货一边吆喝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生活啊!"
这种观念不只在张锡峰身上体现,也广泛存在于许多社会精英头脑中。从香港富豪田北辰的"人穷是因为不够努力",到头牌主播李佳琦的"哪里贵了",都曾发表过"努力不够论",结果却遭受了现实的打击。一个人经历了身份互换后才领悟到底层人民的不易,一个人遭受底层生活的重压后才着急公关道歉。傲慢的原因,要么是因为他们天生富有,从未经历过艰苦打拼;要么是因为他们爬得太高,忘记了自己的起点。然而,这两种情况都指向一个问题:对底层人民缺乏深切的同情和过度强调个人努力与成功之间的联系。
社会是否真的仅仅靠努力就能成功呢?按理说,早出晚归的清洁工应该很成功才对,因为他们努力地工作。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呢?是聚光灯的照耀,拥有豪车豪宅吗?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是人生赢家呢?然而,看着那些家财万贯的明星,他们的努力与底层人民的艰辛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为什么他们能过着舒适的生活呢?
努力是否就能成功?如果要让这个命题站得住脚,要么就是需要重新解构努力的概念,要么就是解构成功的概念。
努力可能不仅仅是拼命工作,还包括正确的选择、时机和运气等因素。有时,越是拼命工作,越是难以改善困境。有时,时机不成熟,揠苗助长只会白费功夫。而运气,你永远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但当它出现时,甚至能够抵得上数十倍的个人努力。
成功可能不只是万众瞩目、财富满屋,它可以是工作的体面与尊严,家庭的和谐,生活的幸福。底层人民也许可以接受低薪,但他们无法接受别人的冷眼和指责,无法接受996工作强度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们最后的尊严是在清晨捡垃圾时得到人们送上温暖手套,或在休息时喝到一杯温热的姜茶,或听到一句"辛苦了"。即使他们只是卫生工人、保安或流水线工人,没有大明星和富豪的名声,但只要能提供人性化关怀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也不会被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看不起。
当成功的定义不再肤浅的时候,我认为这才是社会最大的成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