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有一种这样的体验,写文章的时候老感觉素材不够,或者收藏了很多文章,看了很多书,等我要写文的时候也不记得,用不上。
我在处理日常生活,学习写作的时候,既用头脑思考,也用头脑记忆。当然是不够用的,还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我的问题所在:“头脑的价值在于创意而非记忆。”
如果你也觉得脑子不够用,不妨看看这本书《打造第二大脑》。
这本书的作者蒂亚戈·福特是一位知识管理专家,这套方法论非常适合数字时代的知识工作者。
01第二大脑的起源
这套方法论起源于一场困扰福特多年的疾病,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福特突然觉得喉咙痛,开始医生也以为是感冒的初期症状,没有太大的关注。后来发展到“刀片嗓”,吞咽困难,影响正常说话的地步。
但几乎尝试了所有的医学诊断和化验检查,福特的身体都显示一切正常。因为太痛苦了,福特不得不服用抗癫痫的药物,药物的副作用会导致全身麻痹和严重的短暂失忆。当时24岁的福特,大脑机能相当于8岁的小孩。
终于有一天,福特灵光一闪,把多年的病历都翻出来,把用日记本记录下的患病过程也找出来。把这些资料都扫描下来,数字化保存整理。
当所有的信息都被整合以后,在医生的帮助下,发现他其实患有一种叫”功能性发声障碍“的疾病。
”功能性发声障碍“是一种功能性疾病,需要通过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去调理,药物治疗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一直吃药的方法都错了。
因为这次”自救"成功,福特更加沉迷于研究数字笔记。最后研发出一套帮助了千百万人提高个人生产力的方法-----第二大脑。
02第二大脑是什么
虽然我们如今的科技很发达,但人类的大脑和20万年前东非平原上首次出现代人相差无几。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大脑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而进化,相比于生物大脑,第二大脑利用数字化的笔记,帮助人更好的提升学习力和创造力,相当于人类大脑的扩展器。
总括起来,第二大脑的“信管法则”有四个步骤:抓取、组织、提炼、表达。
抓取笔记更”走心“。
正如生物学家只会把最珍稀的蝴蝶带回实验室一样,每天我们面对浩瀚如海、泛滥过剩的信息,如果每个信息都逐字逐句阅读,浪费时间精力不说,而且毫无重点,什么都记不住,容易产生“道理都懂,仍然过不一生”的感觉。
其实这是抓取信息的方法不对造成的。
我过去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一篇文章看下来,没有做笔记,没有把让我感到共鸣的部分记录下来,其实是一种无效阅读。
现在我明白了,如果遇到让我有触动的文章,或者一张图片,一句话,都应该记录下来,就是以目标为导向。
举个例子,平时我漫无目的刷视频,几个小时下来,心灵空虚。
最近因为娃的储备视力不足,我都在围绕视力这个目标去选购书籍,看文章看视频,对知识的提炼程度也大幅提高,也真实地改变了我的生活。
提炼:萃取本质
当我们以行动为导向记下笔记的以后,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笔记我们需要对笔记“去粗取精”。
画重点的进阶方法:渐进式归纳法。
表达:成果展示
什么是成果展示做自媒体是一种显性的成果展示,我们每天真实的生活也是一种成果展示。
看了这么多,记了这么多,学了这么多,到头来最重要的是能用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不付诸行动,再伟大的想法也不过是想法而已,最终只会陷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的遗憾里。
只有把知识转化为行动那一刻,你的生活才会发生真实的改变。
写到最后:
有时候我们“文思易断”,并不是因为头脑短路,而是因为之前没有做足功课,导致写作的动力和知识储备一时告急,知识库空空如也。
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每一个喜欢学习,又苦于不知道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朋友。
祝:学习快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