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资治通鉴》与《史记》是中国史学的两部巨著,被称为“史学双壁”。《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宋神宗认为这本书“对于治国有益”,因此给它取名为《资治通鉴》。
许多史学家对《资治通鉴》推崇备至。对我来说,一直以来尝试阅读这本书的想法都深深植根于内心。当然,不论这本历史巨著的庄重性,光是三百多万字的文言文就已经足以使我们这些普通人望而却步。
直到我看到了《资治通鉴:熊逸版》,这才意识到阅读历史也可以如此轻松有趣。
《资治通鉴:熊逸版》的作者熊逸是如此介绍他的:“熊逸是让你以最少的时间获得中国传统文化趣味,并且有足够深度的那个人。”。
与常见的翻译或者注解不同,熊逸在这套书中采用了提问的方式进行阐述,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事件的概要,并提出其中关键的几个问题。作者娓娓道来,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历史推理,同时解读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
我手里拿到的是该书的第三辑,出版时间是2023年10月,这是继2020年和2022年后的又一辑。这一辑包括了秦纪三以及汉纪一至汉纪六,正好覆盖了我们最熟悉的秦亡汉兴时期的历史。
《阿房宫赋》中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陈涉世家》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夏日绝句》中李清照笔下令人动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等,这些历史上耳熟能详的事件,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剖析,我们又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秦朝的兴衰之快,陈胜、吴广二人的英勇抗争,项羽在垓下的自刎,通过作者引用其他史料并用恰当的例子解释,这些历史事件又一次被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认为,阅读历史应该怀着审慎和豁达的态度,“窥全豹可略见一斑”。史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人对已知材料的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读史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