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很好,但我不喜欢主角的性格,但这不矛盾。
这本书涉及到对女性的家暴、儿童虐待、不能明确是否存在的性侵、疑似自闭症,以及种种婚姻家庭生活的禁锢束缚。但在主角小女孩这么一个孩童的眼睛看来,风格并不强烈。或者说,没有这些事件本身所应有的惨烈。并不是说这些事件不严重,只是,主角小女孩是这样的一个性格,这样的一个画风——即使一个垃圾堆,也许用她的画风,都是莫兰迪色的。虽然她并没有在美化这些创伤,但是在不同人眼睛中,世界是不一样的画风。
就像一朵向日葵,有写实的,也有印象派的,也有野兽派的,也有古典的,也有抽象的,也有现代的。而我不喜欢的可能就是这种,水彩画般的创伤刻画。
评论都称赞它“轻盈”、“通透”、“诗意”,但正是这漂浮在创伤之上的“轻盈”,让这些痛苦本身变得可包装了。
这本书是我的朋友在大学时托我买的,我不知道她当时为什么要这本书,因为她本身并不是一个对这类主题感兴趣的人。现在,十多年后,我终于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知晓了它的真面目。不禁怀疑,她当时是受了什么“引导”,觉得这本书适合自己这里面的“成长”故事。我的朋友那样的姑娘可谓是从来没有经历过,她甚至不是主角小孩那样的人,那么,到底是什么“误导”了她?
但这也只是十多年后我在这里瞎猜。我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可能都不记得曾经托我买过这样一本书。但这么多年之后,我把它从书架上挖出来,开始真正读它,才发现,不管是序言,还是那些收录在末尾的读后感,都让人有一种多看一个字都能吐出来的感受。他们的夸赞如此遮遮掩掩,讳莫如深,说得牛头不对马嘴。我不禁想问,还打算怎么包装/吹嘘这本“轻盈”着沉重的小书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