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看完,我已经见识了余华老师的所有长篇小说,虽然书中的隐喻和明示在今天已经被广泛讨论,但抛开这些,整个作者的构想仍然令人感到新奇。
如果说权贵之家的人们对于人间的留恋是因为他们在这个世界拥有着无限的财富和权力,使他们能够过上如此舒适的生活,那么面对死亡时的挣扎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那些深陷疾病或痛苦中的人来说,活着只是经历苦难的过程,从一种不负责任的角度来看,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但他们仍然尽力逃离或拖延面对死亡的那一天。这是因为从一种片面的角度来看,死亡代表着虚无。痛苦是可怕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当痛苦程度低于对虚无的恐惧时,挣扎着活下去也许并不成为问题。
然而在书中人们死后的世界,最糟糕的人们也只是去了一个被称为“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根据书中描写,这个地方其实是另一种天堂。可以设想,如果人们在生前就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那么面对死亡,他们将不再恐惧,而是微笑着期待新的开始,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永生。
然而,在这种永生中,人们又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接受“火化”。那些没有墓地的人不接受火化可以理解为无奈之举,但仍有一部分人拥有墓地,他们之后也可以被火化,但他们仍然选择不接受。这就有些有趣了。
既然对于我们尚在人世的人来说,死亡代表着虚无,那么对于灵魂体的他们来说,“火化”是否就代表着另一种虚无呢?虽然死后的世界依然不平等,火葬场的机器有进出口,还有vip和豪华贵宾室之分,但谁又能知道灵魂经过火化后去了何处呢?没有人回来过告诉我们,一切是否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幻想呢?对于灵魂来说,火化就是再一次的死亡,又要再一次面对未知的虚无。
如果说第一次的死亡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那么第二次的死亡就带有了造物主的怜悯,给与了人们一次选择的机会。
那些在人间已经欣赏过美丽风景的人,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再一次面对虚无。
而那些在人间由于各种复杂因素无暇欣赏过路风景的人,他们仅仅活着就耗尽了全力,造物主给与了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好好体验。
每个人都拥有了一次体验美好的权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竟然体会到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善意,虽然这种善意中夹杂着对现实的无奈。
所以,与其说这部小说是一部揭露官场腐败的讽刺之作,我更愿意把它称为余华献给正在经历或者经历过苦难的成人童话。
在童话中,人们以一种奇妙的平衡实现了“众生平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