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美学的方式。它将注意力从传统的艺术作品和表演中转向了整个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了人与环境、人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并倡导将审美经验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气氛美学从生态/自然美学转向、实在审美化和感性美学的回归等思潮中汲取了营养,将环境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美学的研究范畴,并倡导通过制造气氛来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提出了气氛是一种介于主、客体之间的存在,既具有客观独立性又离不开主体的体验。气氛的体验是基于人的整体性知觉,体现了通感的特征。
气氛美学的理论借鉴主要来源于瓦尔特·本雅明的“灵气”概念、赫尔曼·史密茨的“气氛”概念以及传统面相学的概念。这些理论为气氛的定义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从本雅明那里引入的“灵气”概念强调了气氛对主体的侵袭性和情调特质,而史密茨的“气氛”概念则强调了气氛的独立性和介于主、客体之间的位置。同时,通过对“面相”概念的改造,气氛在波默的理论中不再是单纯指外在形态,而是事物整体的表达和体验。
气氛的制造是气氛美学的重要内容。气氛的制造不是通过物的生产,而是通过条件的设立,即通过改变环境和物体的属性来营造特定的气氛。审美工作在气氛美学中被视为制造气氛的关键,其目的是赋予物、环境或人自身以特定的属性,从而将其带入合适的光亮中。
气氛美学具有批判潜能。在实在审美化的社会背景下,气氛成为一种合理化和操控的工具,具有一种难以察觉的强迫性。气氛的制造和传播能够使人们认识到气氛的可营造性,打破其诱导性的力量,实现人与气氛之间的自由交往。
然而,气氛美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比如对气氛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界定模糊不清,对不同气氛主客观程度的区分不够明确,以及对通感现象过于主观臆断等。此外,对气氛概念的论述过于泛化,缺乏对美学维度的突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总的来说,气氛美学为我们重新思考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它探讨了人与环境、人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审美工作和气氛制造的重要性。然而,气氛美学的理论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争议。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