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对郑小军老师的印象是他“拖稿”。
当我开始担任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时,已经过去了很久,接近原本约定的交稿日期。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郑老师的病情,但我深知编校此类书籍的难度,因此我推测他的写作过程也一定不易。
最终,我收到了完整的书稿,令我震惊不已。这部书稿将周邦彦词作全集(另有单列的集外词)、校勘、注释、解读、历代辑评、周邦彦年表集于一体。它不仅在词作方面高水平、详实,包括前言在内的其他内容也是如此。这部书不仅是学习古诗词的好书,更是一部学术著作,在周邦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位置。
郑老师从事出版工作三十多年,曾为出版社编审,后来成为高校教师并被出版社聘为特约终审。他不仅对自己写作要求高,更是在所有环节都保持一种严谨精益的态度。在正式交稿前,他给我提供了书稿编排说明,让我更好地了解整本书的全貌;在使用同系列以往的版式排版后,他对细小差异提出了个性化的改进;排版完成后,他要求我发送样张,并给予细致全面的初校札记。连编辑可完成的插图组合也是由郑老师亲自完成的。
去年夏天,我将终审老师所提建议转达给郑老师时,他表示欣然同意,并计划对前言进行修订。然而,在他准备手术前夕,他一直在修订和修改,直到他离开人世,他仍在不懈地工作。
幸好,在郑老师进入医院ICU之前,书的封面已经确定下来了。封面的设计是在长时间的讨论后确定的,我也多次更改封面图案以符合书名情境。现在,封面上的图片是一幅流泪分别的场景,与书名“唤起两眸清炯炯”相符,郑老师看到后也对封面表示满意。
最近,我突然想到封面上画的场景出自明代戏曲《种玉记》,而周邦彦词集的原名是《片玉集》(与“昆山片玉”有关)。这是一个奇妙的巧合:玉片太少了,我们必须多种玉。郑老师是一位编辑、诗人、学者,这样的人才难得一见。如果我们能记住他,阅读他留下的作品,那就是在种玉之益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