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性批判》是一本涉及康德和马克思的书籍。它思考了视差的概念,即二律背反。在此概念中,媒介以及从马克思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探讨中,形成社会总资本、抽象劳动力和多种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这本书最终回溯到马克思关于资本自我增殖的公式G-W-G,即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实现,才能使资本实现“惊险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柄谷行人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共产主义:利用劳动者也是消费者的领域和产业资本主义无法对人类和自然环境进行再生产的局限,对抗资本主义并实行一种非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合作社和替代货币的方案。这一行动并没有消解“中心化”的概念,而是变成全人类共同体的世界国家,去除了其政治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本书中,国家虽然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再具有政治性质。这意味着废除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等于市场经济或货币被废弃。消费一生产合作社构成了一个全球网络,它并不是回归到自给自足的共同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然而,与现有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相比,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另一方面,视差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书中得到了论证的支持,包括控制论、语言学、古典经济学、数学、哲学、现象学、斯特劳斯和精神分析等。它们都可以被放置在“差异”与结构、历史性与共时性、空间与时间等概念中。
资本无论是通过“物”还是“信息”来获得剩余价值,并没有任何不同。虽然产业资本的主要领域已转移到“信息产业”部门,但在资本的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改变。在控制论的创始人罗伯特·维纳看来,信息并不是物质或观念,而是“差异”。
此外,弗洛伊德关于“被压抑之物的返回”的描述让我想起了布尔迪厄的理念,其中多次提到了场域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描述类似于生成式/历史性结构主义的描述。
然而,在将所有事物都处理为一种超验的X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视差是场域与场域、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背反。它背弃了黑格尔式抽象的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他者,背弃了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式的象征前提约定对话式他者。在这里,差异/他者超越了体系之外的不可相容的实在界他者。尽管书中也使用了“扬弃”这个术语,但它并不为了某种观念的自我实现而服务,也不言说其实现的必然性。相反,它是一种对事前解构的思考,一种扩展关于“不可能”的共产主义的整合性理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