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的新史学,被世人评价为是“读史料,写札记,做长编”的治史模式,很具本土特色。这本《吕著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也依然是精深广博、包容客观,秉承着吕先生一贯坚持的“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的风骨。
尽管吕先生的治学风骨不变,但是每一本著作却又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本书的绪论中,吕先生说:“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为不同之事为同罢了”。由此可预见,这本书的主要特点——精,专,广,谨慎。
吕先生的中国文化史,是真正的包罗万象的、充满俗世百态的社会历史,全书涉及到婚姻、族制、菜场、赋税、实业、衣食、住行、教育等十八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是寻其起源,列其史实,再详细阐述,并由此借古喻今,展望未来,把历史的繁复庞杂剔除掉,其余的汇聚成一条简明清晰的脉络,让读者的历史逻辑和系统得到规整。
婚姻是人生大事,与其说是源于个人情感需要,不如说是源于生活所需。看吕先生梳理婚姻的发展,冷静又现实:家庭之所以出现,是出于对女性的奴役,这称之为掠夺婚,接着是服务婚、买卖婚的出现。与婚姻制度一起发展的是经济模式——游猎到畜牧,再到个人私产的兴起,因此我的理解是经济模式决定了婚姻模式,而婚姻,说白了就是一种契约,地位上的平等与否,都是双方的权衡。
吕先生还有一个观点,我觉得颇为有趣——“产业上的妒忌,渐变成两性间的妒忌”。嫁娶制度、离婚制度、妻妾制度等读下来,会发现吕先生在为女性鸣不平,他说古时候的婚姻是自私自利的组织。
对语文这一文化史的爬梳,也令人难忘。吕先生认为,生活本身,是蕞大的教育,读书多寡,对人格的影响,很小。这一主题是从文字的发展讲起,读下来我又有了新的收获。原来周边地区采用中国文字的,也分类,一类是拿来直接用,一类是用中国字的偏旁创造自己的文字,还有一类是把中国字“别造音符”。文字的文化史,必将造就印刷的发明和出版的兴起。
而文学在刚开始兴起时,是和语言相合的,但教育和文字的特殊性,语言和文字的分离是必然的。讲述文学的这一章,更能体现出吕先生研究历史时对社会性的重视。先生说,文学的美,在于社会性。无论是闲情逸致、风花雪月,还是载道之作,其实都离不开社会性。
吕思勉先生的著作,对所写问题分析得很透彻,剥茧抽丝得又极为简洁有力,句句直指要害。
一切社会制度,都是由经济状况衍生发展起来的。这是我对这本书蕞直观的看法。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历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吕思勉先生坚持着深入研究和扼要叙述的原则,使得这本书内容既有包罗万象的广度,又有剥茧抽丝的深度。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总之,这本书在扩展读者知识面的同时,也能够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