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选择自己的另一半时,往往会纠结一个问题“到底该选择相似的,还是互补的呢?”
有人认为两个互补性的人在一起,可以领略到不同的风采,从对方身上找到与自己互补的地方,可以让恋爱和婚姻保持新鲜感,也能更加丰满。
而有的人则认为,两个相似的人在一起才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能更懂得彼此的内心。
虽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伴侣,但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建立在相似性上的亲密关系,要比建立在差异性上的关系更加稳固!
相似性是指人与人在兴趣、态度、价值观、背景或者人格特质上的匹配程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恰恰说明了,把人结合到一起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似性,而非互补性。
在人际交往中,因为双方有诸多方面的相似,对所交流和提供的信息,都有相同的理解,有共同的情绪体验,能达到“情投意合”,使彼此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互相强化,从而产生感情共鸣,引起相互喜欢和吸引。
相似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我们列举书中的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观点和人格
有心理学家曾对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做过试验,在新学期开始时,让学生随机选择宿舍,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是选择了和自己有着相似性的同学做了室友,有的是彼此都来自农村,有的彼此都是工科生,还有的是彼此拥有相同的政治态度。
而在另一项对男同性恋者做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发现,男性特质测试分数高的男同性恋者,希望找一个逻辑性强的同性伴侣,而逻辑性强是一种典型的男性特质。
相反,男性特质测试分数低,女性特质测试分数高的男同性恋者,则希望找一个善于表达的同性伴侣,而善于表达则是一种典型的女性特质。
试验数据表明,人们还是更喜欢与自己有着相似观点和人格的人,因为这能快速地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更愿意接近彼此。
二、兴趣和经验
相似的兴趣爱好,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深度的联系,发展更亲密的关系,伴侣之间更是如此。
因为人们心理上更容易对有相似点的人产生亲近感,夫妻之间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就会心灵相通,配合默契,感情也会长长久久地持续下去。
英子和丈夫刚结婚不久,英子喜欢看书、逛街,而丈夫喜欢打游戏、看足球。当新婚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后,两个人的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变得越来越平淡,沟通越来越少。
突然有一天,英子看抖音想跟着视频学做饭,丈夫也来了兴趣。
从此两个人下班后一起买食材,一起在厨房烹饪各种美食,有说有笑,日子又变得快乐起来。
忙碌而疲倦的生活,总是让人感到压抑。寻找共同的兴趣,从中不断积累相同的经验,增加了共同语言,也促进了双方的感情。
三、外表
心理学家做了一系列考察外表相似性和座位选择的关系研究。
在其中一项实验中,他们在不同时间点多次观察并分析了大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里的座位安排。
结果表明,戴眼镜的同学常常坐在其他戴眼镜的同学旁边,其概率远远高于随机选择条件下的概率。
各种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那些外表更相似的同伴坐得更靠近彼此。
也许,人们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些能吸引自己的人,往往和自己很像!
婚姻中,我们总是讲究“门当户对”、“三观一致”,两个人不仅仅要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相似,也要志同道合,才能在婚姻中更幸福。
我们选择的伴侣,终归是想选能够与自己相处愉快,有爱且能支持自己的。而想要实现这些,找一个与自己有着相似性的人,是更合理更靠谱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互补型的不可以,但婚姻是一段持久性的亲密关系,而相似性能让这段关系更稳固、维持得更久远。互补性带来的新鲜和刺激,在一段长久稳定型关系中的作用,就相对弱了一些。
所以,阿伦森在书中提出:当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忠诚的关系时,相似性似乎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阿伦森在《社会心理学》第十版这本书中还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诸如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影响、自尊、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偏见等话题。
书中列出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热门话题,让读者可以一边学到理论知识,一边结合到生活实践,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更新自我认知。
读完这本书,你将会对人类心理与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学会用批判性、科学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并由此看到一个更多样、更精彩的世界和人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