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骏的专著《以城为媒:社交媒体时代的城市形象》是基于五年的深入研究而完成的,它提供了一个全面介绍当前社交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新趋势的视角,同时也是以武汉这个新一线城市为个案进行的调查研究。
在过去,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局限在自己的家乡,他们对远方城市的信息一无所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提到,忽必烈只能通过马可·波罗的叙述来了解遥远城市威尼斯的图景。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官方媒体成为了城市形象塑造的主导者,通过新闻报道和城市宣传片,人们形成了对某座城市的初步印象。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稳步快速发展,而国内传播学界对城市形象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出现了许多有关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研究成果。然而,大部分研究重点仍集中于对大众媒体报道文本或城市宣传片的分析,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研究的探讨则相对不足。
所以,在读博期间,黄骏选择以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为他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他的选题则更注重于实际应用层面,这正好丰富了他在城市传播研究方面的知识体系。总的来看,他在这个任务上表现出色,成功完成了研究工作。
通过阅读黄骏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书中融合了三个层面的媒介思考:
首先是城市媒介。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以最快速度的方式亲身体验或在虚拟空间中感知到一个城市,我们时刻被城市的虚实场景所包围。这也验证了基特勒关于“城市是一种媒介”的观点。在这本专著中,黄骏将城市景观和博物馆视为城市形象实体空间传播的重要元素,并将其与社交媒体网络相互嵌入,将市民和游客编织其中。
第二是社交媒体。与以往将社交媒体视为传播工具的研究视角不同,黄骏将社交媒体看作是城市形象运作的媒介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是交流的渠道,还促进了城市居民或游客之间更丰富的公共交流和日常生活。正如书中所说,市民不仅是城市形象的第一检验者,同时也是形象建构的参与者。借助社交媒体,城市居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城市公共议题的讨论和城市治理的实施中。过去作为城市形象接收者的市民,如今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成为了城市的主人翁。
第三是万众皆媒。社交媒体渗透到城市中,带来了万众皆媒介的新景观。人们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这里的“众”不仅指的是某座城市的所有市民和游客,还包括那些并未实际到访但却通过观察社交媒体来了解这座城市的用户。例如,书中提到的抖音挑战话题的案例研究证明了短视频的普及使得城市影像生产从精英话题向大众化话题转变。网民自发拍摄的短视频呈现了城市生活的真实画面,并通过短视频平台传递到千家万户。
总的来看,这本著作推动了城市形象研究从物质性和媒介化两个层面的发展。一方面,它强调了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对于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新的传播关系的影响。书中提到的全息投影与建筑的互动,以及虚拟(增强)现实与博物馆的互动,体现了新技术对于“物-物”关系的改变。另一方面,它也指出,媒介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发送者-信息-接收者这个传播序列,它还应扩及媒介和不同社会机制或文化现象之间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关系和互动。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建构也是地方宣传部门工作的一部分。书中强调了以媒介实践为核心的城市形象传播思路,这也可以指导国内城市形象推广的实际运作。书中提到,过去的城市形象是由官方拍摄的城市宣传片供观众观看,而如今则是所有用户主体可以拍摄城市短视频供所有用户观看。书中还提到,地方宣传部门不仅需要协同城市媒体、地方智库和城市文化企业等内容资源,还要加强与其他涉及城市软实力的政府部门的合作。同时,城市管理者还需要转变传播思路,真正让本地市民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参与者。这些策略和建议也可以为相关地方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在清华读博的三年时间里,黄骏不仅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还和我合作了一些学术项目。他是一个虚心好学、目标坚定、持之以恒的青年学者,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开阔的研究视野,也正在成为国内城市传播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他的博士论文《从基础设施到媒介化:作为媒介的城市交通》对城市交通进行了多层面的创新性探索,而《以城为媒:社交媒体时代的城市形象》这本专著则是他将城市传播研究和新媒体传播研究结合起来的一次尝试,不仅是国内城市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系统性成果,也是新媒体领域的一项新成果。这本书的出版丰富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同时也为国内从事城市形象推广的相关部门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