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深入探讨了明朝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其在政治体制、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内部矛盾与失衡。他指出,中国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主要以道德代替法制,而在明代达到顶峰,这成为导致种种问题的根源。
黄仁宇先生选择以万历十五年为截面,这一时期正值1587年,同时西班牙舰队正在对大英帝国发动攻击。虽然西方世界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但尚未形成明确的资本主义体系。相比之下,处于明朝统治下的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然而,恰在这看似风平浪静的时期,中国却错过了改革的绝佳时机。
导致中国改革萌芽被扼杀的原因,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以“潜水艇三明治”模型为例,他指出上层的文官集团是主要的问题所在。这些文臣们奉儒家伦理道德为圭臬,对封建制度墨守成规,坚持以道德伦理代替法制,并认为国家稳定依靠的是“整齐划一”和“群体政治”,而将“个性”和“创造性”排除在明代政治之外。
以万历皇帝为例,他曾试图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但在庞大的文官集团面前,皇帝只成了维护封建王朝稳定的工具,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虽然万历皇帝名义上是至尊天子,但其实际地位却像个被牵着鼻子走的木偶,成了“活着的祖宗”。当万历皇帝最终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制度需要的产物时,他开始消极怠工,作为对文官集团的报复。
张居正和申时行都曾担任内阁首辅,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行政风格,但却都未能善终。张居正在担任首辅期间主张新政,试图施行一条鞭法改善国家财政体系,增加财政收入,同时整顿官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然而,这一系列的改革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最终导致他死后被清算。申时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采用温和中立的处事方式,代替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察觉到文官集团内部存在“阴”和“阳”的张力,选择调和折中的政策来维持文官集团和政治体制的平衡。然而,在文官内部激烈的斗争下,申时行的主张难以为继,最终他在调和立储问题失败后卸甲归田。
海瑞则是一个模范官僚,他奉行了为公共福利而牺牲个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但却未得到文官集团的接受。黄仁宇先生通过“阴”和“阳”的双重解释,阐述了文官集团的两面性。作为读书人,他们追求“仁民爱物”,但又有追求个人功名的私利。在微薄的俸禄下,他们愿意接受常例和津贴,同时形成了众多的社会关系,如“乡谊”和“年谊”等派系。然而,海瑞作为一个模范官僚,他过于清廉和正直,不符合文官集团的普遍“私”的一面,因此不被接纳。
科举作为中国政治体制中的根本选拔制度,导致了武官长期处于文官的严格控制之下,军队人才、战斗力和后勤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戚继光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然而,由于他打破了文官集团努力维持的平衡,加之与张居正关系密切,最终他被清算,在万历十五年死于贫病交加之中。
李贽作为一位心学家,他攻击了虚伪的伦理道德,批判了文官集团的虚伪,并追求个性。然而,伦理道德导致整个封建社会的僵化,明朝的政治体制要求一元静止的意识形态,绝不允许思想的开放自由和多样化,因此叛经离道的李贽无法被文官集团所容忍,最终他被捕,并在狱中自刎。
总的来说,作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儒家伦理赋予皇权合法性,并形成政治体制。儒家伦理道德对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明代达到巅峰。然而,满嘴礼仪道德而不讲法律的明朝文官集团控制了国家政治,而武官地位低下,政府行政严重僵化无能。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不平衡,而落后的道德观念则束缚了社会的进步。西方悄无声息地向近代化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文官仍然追求“道德代替法律”,以追求自身的安全感,最终导致万历皇帝消极怠工、首辅大臣举步维艰、清官武官无法施展才华,知识精英无所作为,最终使大明王朝走向固步自封的命运并最终没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