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阅读完这本书后, 我觉得这是一本未完成的张爱玲的草稿。随着故事的推进, 我越来越感觉到它的流畅程度不够, 某些情节跳跃太大了。甚至段落划分和标点都有问题——似乎不是作者意识流非线性叙事的问题。
我对这本书的最大印象是“混乱”,因为对于一个熟悉张爱玲和她家庭及周边人事的人来说,这些内容已经太清楚,太为人所知了。这也是我这些年来面对《小团圆》的反复炒作而“不为所动”,“坚持不看”的部分原因。不论这本书是否需要被炒作成为自传,只要我捧起来读上几行,就立刻感觉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可以打赌发誓,之前我确实不知道书中主要女角和男主角的姓名,但是看到九莉和之雍我立刻就会想到张爱玲和胡兰成,完全没有半分钟的迟疑。同样的道理,这部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关系和细节,甚至对话,我也感到太熟悉了——谁让张爱玲这些年这么火热,她自己又在小文章中揭露了那么多关于她自己和家庭的“隐私”,而且还有那么多勤奋的传记作者们挖掘了很多。
真不知道是因为张爱玲的写作太喜欢自我暴露,还是她的“文学遗产继承人”弄错了意思。
我记得宋以朗决定将这部张爱玲决定销毁的作品出版时,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同意这种观点。《小团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缺乏文学上的惊喜,满足了窥私的欲望。
小说肯定会有作者自身的投影,但是也有明确的自传界限。这应该是文学的基本要素。张爱玲本人也说此书不是为了向胡兰成泄愤,但书中的蕊秋、楚娣、荀桦、文姬、燕山、比比、小康等人又怎么解释呢。这似乎已经不是文学问题了,而是法律上的个人隐私问题了。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的奇迹,遇到她的作品就会火起来。《小团圆》出版已经15年了,两岸三地的发行量号称达到100万册。这本书为无数的女性提供了各种关于励志、婚恋分析和人际交往的小作文提供了许多依据。然而,从文学角度对这本书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恐怕还很漫长,正如香港大学黄心村教授所说:只有当张爱玲的绯闻轶事淡出大众视野,当学界对自传的真实性进行彻底考察和索隐结束之后,“对《小团圆》的研究才真正开始。”被消费文化吞噬的张爱玲在这本揭示母女、两性关系等人类最隐私角落的作品中,是否实现了华语文学与当代意识的并轨,或者说是否体现了她所追求的“含蓄的中国写实小说传统”和印象派现代精神, 在这本她本人都对其意义犹疑不定的书里。
一切都还需要时间。时代会改变,更不用说人们的观念了。关于《小团圆》的意义和价值,或许真正的评判还需要一些时间。
(作者原创,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转载请联系本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