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曾经关注过作者的豆瓣账号,所以一直在等待这本书的出版。尽管在等待的过程中,那种期待之情已逐渐被削弱,而且大部分文章都已经阅读过,但这本书仍然好看。作者的文字深厚丰满,从豆瓣到书籍的转化并没有导致阅读难度的提升。
然而,这本书显然非完美之作。或许是因为曾经关注过作者,我总觉得她在文章中总是时刻向读者展示着她的存在感,好像在喊着:“我在这里”。她自己也曾这样说过:“我在句子里用很多我。中文写作通常会避免用太多自己,因为这样显得自我意识过剩,又有些累赘。很多句子则往往没有主语。而我喜欢用我,因为我想强调这些文字是我个人的经验,是我的,不是别人的。”紧接着,她又写道:“因为我要过我自己的日子。”这句话中又多了一个“我”,可以改为:“因为我要过自己的日子。”或者更简单的“因为要过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就不难看出作者略显过于强调了自我意识。
但这种自我意识的过剩,也可以被视为这本书中作者成长过程的一个呈现。她在全书中不断塑造自己的边界感,虽然有些过于强调,但也显得十分珍贵,这是她成长的印记。书中还有一些反差萌的元素,因为作者本来是一名学霸,但却像小学生一样学习如何建立自我边界。这个部分相对于卖萌的部分更让人感到呆萌。
然而,对于年龄较大且自我边界感已经明确的读者而言,这种自我成长的启示或许就不那么强烈了。阐述因边界模糊而产生的不适感的部分,尽管作者努力在写作中加入幽默,但并不是特别愉快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大杂烩。相比之下,作者在书中将自己置身于多种不适与痛苦之中,并通过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品尝食物,甚至是面对图书馆女孩的死而振作起来的努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有多少缺陷,这本书都让人想要继续阅读,这就是写作者最大的能力。作者确实有一种用语言将万事万物都拆解得明明白白又重新搭建起来的能力,让我想时不时地翻翻这本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