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本书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深远的触动,读完后的感受久久不能平复。若有第三者能够客观地观察我读书的情景,最初接触这本书时,眉头紧皱,似乎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粗糙和拙劣,甚至翻了几次看封面,怀疑是否弄错了,是不是别人冒用了余华的名字写的一本书。然而,继续阅读下去,会感到无尽唏嘘,眼眶潮湿起来,微笑浮现在嘴角上,但没有多久,泪水止不住涌出,如果没有刻意控制自己,相信我会放声大哭,随后眉头再度紧锁起来,无法舒展……这本书确实是一种折磨。
从福贵、珍宝、凤霞、有庆以及福贵的父母、二喜等人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们中国家庭的影子,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子女,甚至是自己。父母的宽容、妻子的忠诚、子女的孝顺,以及福贵选择回头的转变、女婿对待家人的态度,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如果没有意外,我们几乎可以预见他们会有越来越好的生活,家庭将幸福美满。然而,为什么……作者却残忍地毁灭了他们。尽管他们经历了磨难,但在之后,他们仍然能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这是为了所谓的“活着”。
读书时,有时看到他们的幸福,我会为他们感到高兴,但当苦难降临到他们身上时,我也不禁想象,如果这些发生在我身上,我是否能够承受得住……
关于《活着》,这是我最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了。因为最近有关余华的段子还挺多的,这本书的热度也不小,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余华的作品,《活着》是绕不过去的。我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第二次阅读,但仍然感到悲伤的地方仍然悲伤,难受的地方仍然难受。但更加确定的是,之前我提到的电影中吃馒头撑死的场景,在书本中并不存在。余华曾表示他看了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很多次,刚开始觉得电影对书本进行了太多改动,不像他的作品,但慢慢地觉得电影比书更好,似乎书本不如电影。我不太愿意再去看这部电影,可能是我缺乏对经典致敬的心态吧。
昨天晚上重新看了一遍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看完后感觉电影和书本的内容已经天壤之别,难怪余华在看完电影后,说电影根本不应该叫《活着》,因为除了书本的名字和人物名字,如福贵、苦根(书本中的外孙)、馒头(电影中的小名),其他很多地方都没有相似之处。书本越读越苦,而电影的主线仍在向前推进,就像时代潮流一样一直向着光明前进。电影的结局虽然没能够完全好转,但还是可以接受的,最后一幕是福贵和他的妻子、二喜以及馒头去给凤霞、有庆上坟,尽管有些凄凉,但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