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17年,终身未婚未育的职业女性,在年近90之际著书讲述自己的晚年。戴安娜·阿西尔的《暮色将近》是一本随笔,既有对自己老年生活的思索,也有对自己人生的回忆,她凭此书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
同样向世人袒露自己,不同于卢梭《忏悔录》中的激烈,戴安娜·阿西尔的《暮色将近》更多是英式带着自嘲的清醒。仿若絮叨的文字,却不乏深刻的感悟。虽然书中也有对女性处境的描述,但戴安娜·阿西尔基本没有突出性别意识,而是达观地对待身边的人,无论男女。因此她更多讲述的是人衰老后的处境,而非某个性别的人衰老后的处境。
走到人生尽头,难以回避的话题是衰老与死亡。尽管有人试图逃避,但却从来无人幸免。然而关于这的记录并不多见,戴安娜·阿西尔因此决定留下关于生命凋零的记录。
虽然是独身女性,但戴安娜·阿西尔倒也不乏艳遇,但当青春不再,爱与性也一并消退了。在她看来,“在身体活跃的高峰时节,女人的自我常常泯灭于性活动之中”,在自身性欲完全衰退后,她倒得以更好地反思人生。
关于宗教。虽然很久以前就是个无神论者,但随着时间流逝,她的这一信仰越发坚定。而这一态度意味着,她不相信有所谓死后的世界,因此面对人生近在咫尺的终点,她得不到宗教的“支撑”,而是坦率承认死亡意味着一切的终结。
既然如此,该如何看待死亡?如同实证研究,她回顾了家中亲人们的死亡,以此揣想自己未来的结局。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很可能轻松辞世。因此她并不担心死亡,唯一担心的是必须忍受身体机能的衰退。不过在她幽默的笔触下,哪怕是讨论死亡也并不显得沉重。或许合理结论是,归于寂灭不可避免,但无论如何可以享受这之前的时光。于是戴安娜·阿西尔聊了聊自己的若干生活经验。
譬如和年轻人在一起的好处。戴安娜·阿西尔觉得,老人容易滑入生活的悲观主义,让沉闷的最后时光更加沉闷,而和年轻人在一起能使老人感到“自己并不是朝着虚无延伸的黑色西线末端的小点,而是生命这条宽阔多彩的河流的一部分。”
譬如绘画、园艺、开车、阅读等爱好,这些都构成了戴安娜·阿西尔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写作。虽然从事了一辈子编辑工作,但在76岁高龄,戴安娜·阿西尔才开始写作,主题则是回忆自己的人生,而她迅速从中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譬如人生的遗憾。人生终究难免遗憾,不过戴安娜·阿西尔的选择是遗忘而不后悔。这其中她浓墨重彩讲述的就是她流产失去孩子的经历,她坦率地承认自己内心地自私,不愿奉献全部自我。总而言之,她不觉得挖掘过去地内疚对老年人有什么意义,到了暮年,只关心如何度过当下就够了。
由此又引出思考。如同希罗多德的观点,即人类的事物都是可变的,并且受机运的支配,惟有最终结局才能判定一个人是否是幸福的,戴安娜·阿西尔认为,人生当下成功与否,更多依赖于运势,较少取决于其主观努力。因此,“所有幸事中最幸运者莫过于天性达观”。因此,老人需要的是积极的心态。最终,戴安娜·阿西尔转向了对人生及其意义的思索,在她看来,所有个体,无论多么渺小,都是用生命来表达自我的载体,也正因为如此,她觉得将自己的暮年如实记录下来是有意义的。即便垂老的生命,与充满生机,与死亡有着天壤之别。
这本书深刻吗?也许并不,它描述的多是常识,也并不太上升到抽象的理论层面。但它坦诚、平实,为我们呈现了暮年老人依然鲜活的生命力。无惧凋零,及时行乐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