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一位导演的书籍,之前一直非常喜欢贾樟柯那种粗狂原则的风格,他的电影总是以粗糙而又充满活力的方式展现路边的杂草般的小人物,他之所以选择拍摄这些小人物,是因为他认为这些经历巨变的人们可能就是时代的缩影,代表了个体在众多生命中的一个个个体。
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的理解可能太过肤浅。艺术家本身对于电影、艺术和文化生态的思考远比我想象的更加深入。同时,他对于文字的驾驭功底也令人佩服。通过仔细阅读,我才了解到这位导演在北影是文学系毕业的,并且年少成名,身份上也是作家。
我很喜欢导演在书中敢于直面我们文化的勇气,书中多次提到了我们文化的劣根性,比如神话中的苦难。他还提到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喜欢将生活诗化、画面化,而他认为这种精神取向对于电影来说是害苦了我们,因为所有人都希望去寻找传奇,追求大喜大悲、悲欢离合的情节。然而,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却真实地如同一个安放在村角的摄像机,记录下每个人的真实生活。他还提到中国文化中经常出现削峰填谷的现象,认为侯孝贤、蔡明亮等导演对于台湾电影造成了破坏,导致年轻人误导。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独立地做事。
作者在书中对他喜欢的导演进行了溢美之词,比如小津安二郎,他说他的电影之所以高贵,在于不夸张,不扭曲人物的处境。始终保持观察的克制,而非情绪性的批判。我认为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贾樟柯本人。同时,他也不忌讳批评商业电影的矫情。作者认为有些电影将苦难过滤,将历史浪漫化,而不敢直接揭示历史的危险。我立即想到了电影《芳华》。观看该片后,我感觉它诗意地描绘了动荡的年代,升华了主人公,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导演编制的充满滤镜的故事结构中。
阅读贾樟柯的书,我对他这位导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在空白的纸上勾画出了一位作家的形象。他非常谦虚,认为持续学习和思考有助于抑制自我膨胀的倾向,这与他个人并不伟岸的身材相符。他具有深刻的哲学性,他说自己之所以热爱旅行,一定与故乡的封闭有关,只有通过离开故乡才能真正了解它。因此,他一定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