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矗的《工廠人》是一本從一般小說集的觀點來看有些「古怪」的小說。一般來說,作家會與文學評論家對話,期待讀者給予更多意見,但楊青矗卻預設了自己的讀者以工人群體為主,並且期待和這些讀者產生非文學性的交流。作家在書中附上了自己設計的「工廠人訪問卷」,希望藉此深入瞭解工廠人的生活情趣、工作背景、心理狀態和勞資問題等,並為工廠工作的同胞們提供親身體驗和寶貴的資料。
這在台灣文學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案例,楊青矗的特點在於他將自己的讀者群定位為工人,並期待這樣的讀者產生非文學性的交流。這種設計讓我們能夠看到楊青矗作為一個工人作家的文學觀點。《工廠人》最早出版於1975年,此次重出的新版本在書末依然附有工廠人訪問卷,這也體現了新版編輯的用心。
然而,四十多年後,這項小說家私人的調查計畫不太可能再繼續了,問卷的歷史意義已遠大於實際功能。這份問卷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問卷中明確標出地址,展示了某一代人的行事作風,這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再常見。細讀問卷內容,能夠更好地理解楊青矗的思路,他關心的生活細節以及作為小說家的關懷和缺乏。
這種問卷的存在讓我們看到楊青矗與一般的小說家不同,他的小說並不只是成果展示,而是一種媒介,幫助他突破有限的現實經驗,吸引更多工人提供內容。小說家和小說就像透明的媒介,不同於現代主義作家強調的自我,楊青矗將自己的個人特質縮小,幾乎變成一種工具性的存在。
楊青矗的思路背後有一連串的預設,他認為寫小說是為了傳播議題,促成實質的改變,並以真實性作為好小說的判準。他也預設了作品的讀者中會有大量的工人。這些預設塑造了《工廠人》這本書的方向,強調了臨時工和正式工、評等等問題。在全書中,小說家的問卷設計和小說的結構呈現出寫實主義的特點,雖然各篇小說的結構有一些問題,但整本書的問題意識非常聚焦,呈現了一幅完整的工廠生態圖景。
然而,這個「透明」的信念在現代已經難以被完全接受。寫小說並不一定要傳達議題,小說本身也不必百分之百真實,而讀者也不一定喜歡閱讀與自己相關的故事。儘管如此,在理解楊青矗的特點時,我們必須先暫時接受這些預設的理念。楊青矗的小說從這些預設出發,使得他的作品在寫實主義方向上更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換言之,好小說很難真正透明。小說家需要將現實打磨成結構良好的故事,但這樣必然會犧牲現實的真實性。然而,我們仍然能夠理解楊青矗的努力,他的問卷和他的小說行動都是為了突破現實困境。這種處處透露著天真和熱切的心意,也是一種美學的風景。
因此,即使小說有一些破損,作為容器也是沒有關係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