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是一种认为灵魂是由物质原子构成的观点,然而它的一个重要失败在于忽视了灵魂的本质和灵性。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将灵魂视为物质的一部分,从而使我们感觉到我们可以完全掌控连续体的世界。如果每个时刻原子的后续运动都仅仅取决于当前的位置和运动状态,那么整个世界就可以被物质和虚空所解释。这样一来,伦理和道德就失去了位置和意义。
此外,在科学中,休谟指出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直接被观察到,所谓的因果关系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依次发生的现象。科学思想者也不自觉地退回到了外部观察者的角色。如果他们没有意识到最初的放弃,试图在这个世界的图景中寻找自己,或者将思维和感知的心灵置于图景之中,就会导致逻辑悖论和二律背反的问题。
在量子物理学的时代,科学家们不再承认连续观察的可能性。他们认为每次观察都是离散的、无关联的事件。粒子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而是瞬间的事件。这样一来,严格的因果性中就出现了间隙或裂缝。量子物理学让我们看到了连续描述的理想破灭,因果性原则也崩溃了。
摆脱连续体的神秘性的方案正是古代原子论的理念:一开始就将物质看作是由孤立的点或小粒子构成的,当它们稀释时彼此远离,凝聚时彼此靠近,但自身保持不变。物质的最后组成部分根本就没有“同一性”。形式的同一性构成了物体的个体性,而不是材料本身。
玻尔和海森堡认为,客体并不能独立于观测者而存在,观测物体必定会受到观测活动的影响。这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神秘的界限。
卡西尔提出,时空中的物理事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严格的决定性,而是受到纯粹的偶然性的约束。将伦理学建立在物理偶然性的基础上是相当错误的,因为人的道德行为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感情和意志的影响。心理现象通常不容易被外部预测,而是通常由内部决定。这表明自由意志与物理决定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联系。
玻尔反驳了物理决定论,指出在客体达到展现自愿行为的状态之前是不可能对其行为进行任何预测的。生命体的行为在物理上是不可预言的。
最终,薛定谔得出结论:量子物理学与自由意志问题毫无关系,因此它不可能对伦理学产生任何影响。这意味着我们无法通过量子物理学来解释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伦理观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