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前阵子刚读完《长日将尽》,已经习惯了絮絮叨叨的叙述方式,并养成了一天一点的阅读习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体验良好,甚至认为抛开隐喻,巨人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多次为埃克索和比特莉丝这对老夫妻的真情所打动,也数次因好奇剧情发展而稍微熬夜。因此,看到豆瓣7.8的评分和许多剧情拖沓、节奏奇怪的吐槽不太能理解。
有关书的内容,在知乎豆瓣上有详尽的解读,这里不再赘述。寻子和屠龙主次两条线对应个人和民族两个单位对于记忆和遗忘的选择,非常有趣。
个人层面的遗忘对应埃克索和比特莉丝的爱情,两人在迷雾散去前的相爱细节非常动人,过去的伤害伴随回忆重返,至于最终两人是共同登岛还是走向分离与死亡,就交给读者的想象了。
有关民族的遗忘,让我不禁想到南京,就像崔斯坦一定会完成使命,这段仇恨的记忆决不能被迷雾遮掩;但回到生活,就像传承仇恨的埃德温会想到把老夫妇排除在外,无尽的战争不是答案,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与昔日仇敌共存乃至是合作,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这里小说是对现实的简化和抽象,石黑提出了问题,但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也许引发读者的思考便是本书的使命吧。
有关这本书的评论,我也想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点。
首先是关于评价体系。当作者成名后,我们还能做到尽量客观公正的评价吗?有一条高赞短评,在对诺奖“唯唯诺诺”的背后,是赤裸裸的讽刺——虽然书不好看,但当然要原谅他啦!虽然各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我个人还是不喜欢这种抖机灵式的表达。这本书到底好不好,似乎已经说不清楚了。
书看不下去,究竟是因为读者文学素养不够,还是作品本身有问题?如果答案是后者,又应该如何客观的评价这本书?很可惜,暂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问题的正面回应,只有“我读不懂诺奖得主的书”的自嘲,草草敷衍。似乎作者本身取得的巨大荣誉已经阻碍了大众对其作品的进一步探讨,这种情况似乎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让人感到不快。
第二个点是对作品的包容程度。我似乎很喜欢游离于事件本身之外去思考问题,比如看完书后相对于书的情感内核领会,查看大众对于书本的评价,更能激发我的强烈情感。为什么同样的书,有人读的进去,有人读不进去呢?可能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我现在处于一个比较闲的状态,看书本身没有很强的功利性。二是现在仍处于试图广泛涉猎、拓展眼界的阶段,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包容性会比较强。无论如何,我希望能抓住这个“胃口大开”的机会,尽可能的去拓展阅读的边界。
2022.12.29
修改于23.11.1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