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针对一些高赞书评提出一些浅显的反驳。书评过于格式化,仅能读出“隐世”和“自然”,就如同看到红色就只能想到落叶一样教条。然而,这是一本充满怪诞和疯狂挑衅的小说,作者的思维跳跃度使故事不局限于单一主题,并挑战了文学评论条例。本书体现了作者个人特色,包含丰富的心理学和宗教色彩,以及作者对当今时代本质的理解。这位作者的书籍很有趣,一读即如读侦探小说。在开篇中,作者总是利用比喻或隐喻来向读者抛出谜题,例如在《旅客》里:“他是谁,而我又为什么怕他?”、在《绿孩子》里:“我接受邀请的个人原因是什么什么促使我跟随笛卡尔的脚步来到这荒凉地为什么波兰的沉疴会如数反应在国王身上”、在《接缝》里:“为什么开篇写夜里因为珠子而睡的不好,为什么B先生的一天里充斥着无用的仪式。” 推荐阅读《旅客》,令您更加深入了解这一谜题。《旅客》中包含两个维度(或者说,我只能从中理解两个):
1. “外部世界是安全的。” 换言之,“内部世界不一定安全”。在后文中,作者提到:“单是死亡尚可承受,最可怕的是那些反复出现、不变的、猜得到的、杂乱无序的东西,那些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的、相互撕扯的东西。” 内部世界不安全的因素是什么?是“他”对白昼的投射越来越强烈,抹去了“他”的记忆中的黄昏和黑夜;是“他”到了60岁后孤独一人,儿时曾对抗恐惧的守护天使仪式已早已失效;更是从一个能够引起奇思妙想的深夜变成疲惫的回家路途。
2. “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 这句话出现在结尾,可以怎么理解呢?如果将这句话与恐惧联系起来,那就是人类的视野是有限的,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所注视的事物,而将看向自己的事物完全视而不见,因此恐惧和未知在这里产生。如果把这句话单独拎出来理解,你会发现它包含“非自我”元素,正如作者在《绿孩子》中批判国王视自然为“巨大的虚无”时,将植物学家所描述的世界由点向外辐射扩散的隐喻同等看待。
最后想说的是,我注意到其他书评中对《接缝》的评价并不高,但在我看来,奥尔加的《接缝》比其他故事更值得品味。首先,“失认症”所带来的认知变化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涉及,但奥尔加用了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通过意识流的手法描写了认知疾病中的意识流。其次,接缝中描述“失认”是离奇怪异的,这个世界没有接缝的袜子,没有方形的邮票,到底是他的认知出错了还是他看到的世界变得怪异了?最后,奥尔加通过描写一个老人真实的一天,展现了他惊人的恐怖观察力。老人强迫自己按照现有规律行事,清理仓库,仿佛切断了自己的时间和过去。因此,我认为,奥尔加的《接缝》是一篇开创先河、怪异万分的小说,值得读者体验微妙而不可言喻的洞察力,但这也是一篇艰深晦涩的小说,它触及到历史、宗教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阅读难度极大。如果按照奥尔加的观点,即“短篇应让人体验启蒙之旅”,那么,《接缝》是不合格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