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际关系
本章节深入介绍了人际关系的构成、起源、发展、亲密关系和信任等方面。阅读后得知,人类社会交往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满足自我发展和获得归属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这种关系的起始来源于吸引和接触。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而吸引则是基于合群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然而,合群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喜爱的情感。文中提到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此问题提出了不同观点。例如,早期的人际交往往受地理距离的影响,即“曝光效应”的作用。人们通常会因为对方的外貌吸引而产生好感,因为人们常常将“美丽即好”的刻板印象与之联系。在建立成为朋友后,自我表露成为一种特殊交谈形式,能更好地帮助彼此了解内心,但也可能存在风险。研究表明,由于这种特殊交谈形式的存在,女性之间更倾向于分享自己的感受,她们对彼此的亲密感比男性更高,因此女同性恋的恋爱关系通常起始于友谊。
第九章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本章主要讨论了群体这一概念。群体被定义为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个体和群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关系。群体内的个体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在一起,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追求目标,情感上相互依存,思想上相互影响。如前文所述,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需要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循群体设立的行为标准,即“群体规范”。此外,还介绍了群际关系的概念,即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特别是本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的社会心理关系。一个群体必然会产生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影响下,个体信念、态度、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其中态度变化最为典型。社会影响的途径包括社会舆论、流行观念、暗示和谣言等,这些也是需要警惕的。社会影响可能导致从众行为,但不能否认群体带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社会支持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章群际关系
本章指出,任何社会关系都可以理解为规则化的社会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不过是规则化的人际行为模式。群际关系则是规则化的群际行为模式。首先,我们需要区分群体和个体,前文已有阐述,不再赘述。对于个人来说,群体是其直接的社会现实和与宏观社会联系的中介,社会对个体的影响通常需要通过群体来实现,而个体对社会的影响也需要依赖群体来实现。群际关系的社会认同范式包括社会认同、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认同建构等方面。在群际关系中,群体可被定义为由一些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群体的定义和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得是内群的自我界定和外群的社会界定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群的社会界定导致共识性的社会评价,使得群体自我界定具有客观内涵。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例如,剧场的观众、公园的游客、商场的顾客等,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却不是社会群体。同样,即使是一类人群集合体,如果没有社会互动和紧密的社会交往,也无法被称为社会群体。
第十一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详细讨论了集群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流氓行为、大众行为和社会运动等内容。集群行为处于社会行为中从最有规范性和组织性到最无规范性和组织性的一端,属于最无序的一类行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且难以预测的,容易导致盲从和从众行为。1831年,法国作家托克维尔在访问美国后提出了个人主义的概念,认为个人主义是指不将任何事情归功于他人,也不希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人们形成了独立思考和反思自己习惯的习性,并坚信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盛行,人们赞赏个人主义的优点,反对从众行为,这也成为西方文化的共同信念。然而,社群主义的学者提醒我们,人类同时也是社会动物,具有归属的基本需求,不能绝对地对从众行为进行价值评判。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压力的力量,但同时也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力量,我们并不是被动的木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