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文光
我于1929年4月9日出生于越南海防市的一个华侨职员家庭,原籍为广东省中山市。在越南华侨中学掌握了祖国文字和语言。念中学时,家境衰败下来,我只好一面当印刷厂的学徒工一面上学,还在小学校里当过教员。
从很早起,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时,我在当地的华文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题目是《孔尚任与“桃花扇”》。这是我记忆中发表的第一篇文章。1946年高中毕业之后,我还与几个朋友联合编辑了《越北生活》杂志。1947年,我回到祖国。为了积攒些钱上大学,曾经在广东省郁南县师范学校当了几个月的教师。接着,一举考入了中山大学。我选择了一门对自己事业最富挑战性的专业,我学习了天文学!
1951年,我来到北京,在中国科学普及协会工作,出任《科学大众》杂志副主编兼编审。这段时间里,我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这导致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的诞生。从1954年起,我陆续发表了几个短篇。1955年,它们被编辑成新中国第一本科幻小说《太阳探险记》出版。
1956年,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正式会员,1957年改行进行专业文学创作。我先后在《文艺报》、《新观察》等杂志当记者,写了不少通讯和报告文学。这期间,我还学习了英文和俄文,翻译出版苏联科普读物《宇宙》和其他一些作品。
1958年,我出版长篇科学文艺读物《飞出地球去》,是成功的航天的故事。
从1954年我写了新中国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起,我就逐渐发现,科幻文学是我比较能够把握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对到底什么是科幻小说这个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的过程。
我曾探索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这个尝试,我很早就总结过:“这些作品虽然已经不是科学知识的图解,力图在其中刻画几个行动中的人物,但是仍然未完全摆脱把科学知识塞进一个小说的框架。”也恰恰是在我孤独探索的年代里,法国作家凡尔纳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作品被纷纷介绍到了中国。两位作家的两种风格,让我深思了很久。我慢慢地领悟到,科幻小说其实也是小说,遵从小说的一切规律。但由于当时的出版社、刊物、报纸等需要的科幻小说全部是凡尔纳式的,这与我的认识不符,我便只好搁下科幻创作,改行去写报告文学和杂文。
“四人帮”倒台之后,1978年我的艺术生命也得到了复苏,重新拿起了扔掉多年的笔。我恢复科幻创作的最开始,我去写些介于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之间的东西。长篇《飞向人马座》和短篇集《鲨鱼侦察兵》都得好了好评,尤其是短篇集中的《太平洋人》,曾被14次转载,相当具有影响力。
这段时期,为了解决长久关心的理论问题,我着重研究了国际科幻小说的发展。从国际范围上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科幻小说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科幻创作已经从单纯的流行文学转向反映人物内心生活的比较深刻的主流文学创作。今天,在全世界每年的出版物中,十分之一是科幻小说。科幻创作还渗透到了电影、电视。教育、游戏甚至玩具制造领域。20世纪80年代国外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有三部是科幻题材的作品:《E·T——外星人》、《星际大战》和《大白鲨》。进入90年代,最卖座的还是一部科幻片——《侏罗纪公园》。综观100多年来国内科幻文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其中百分之九十属于威尔斯式的,或者说是姓“文”的。文学是生活的镜子,科幻小说也是生活的镜子,而且是一面具有特殊能力的折光镜,它能在现代化的幻想——科学幻想构思中,曲折传神地展示我们严峻、真实的生活。这样的发现使我大为高兴,因为它恰恰印证了我的观点。
当然,科幻小说姓“文”,并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科学幻想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幻想,有别于《封神演义》、《西游记》、《阿丽丝漫游奇境记》。而这种差别的产生,应该说是其中的科学内容造成的,科学幻想的科学表达了一种时代精神,它又为科幻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让我对科幻文学谈一个总的看法,我认为应该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八个字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科幻小说是从国外拿来的,有一个民族化的问题,这就是“洋为中用”,即要使它逐渐具备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而“幻为实用”的意思是要尽可能去结合现实。这就要求作家具有深厚的生活功底。从我个人看,早年的漂泊生涯,走南闯北的记者经历,加上“文化大◻◻”中的风风雨雨,这就是我最难得的财富。这就是为什么在《命运夜总会》中的香港、《大洋深处》中的外国、《星星营》中的农村、《太平洋人》、《鲨鱼侦察兵》中的海滨,在我的笔下显得那么真实而不费气力,因为这些地方都曾留下了我早年生活的影子。而作品中的人物,当然取自我几十年结交和接触的五花八门的众多人物的影像。
从1978年到1983年4月我患脑血栓的五年间,我总共写了100多万字的科幻小说和50万字的天文学专著。我勤奋地工作。也正是在这几年里,祖国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许多事物的认识,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能在这样变化的时代中留下的文学足迹,这是我引以为自豪的事情。1994年,我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郑文光科幻小说全集》(四卷本)。这是比较全面的、关于我个人科幻创作的巡礼。
《战神的后裔》是最后一个作品。关于火星,我先后写过三篇。《地球到火星》是第一篇,45年过去了,多么漫长啊!《火星建设者》是第二篇,1957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了大奖。书中主人翁于文、薛印青,过了26年以后,重新出现在《战神的后裔》中,但是,火星,已经变成一个蓬勃的事业了,成为了一个真实的、令人信服的、全人类的事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