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老的书都是厚重的,但又是当下时代所必需的。因为太快地前进容易迷失,而驻足反思则能发现自己是谁,身在何处。然而,陀老的书却不会向你指明具体方向,而是让你与内心对话,最终的指向取决于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这也是我们是谁的终极拷问。
最近,我连续读了陀老的几部名著,《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死屋手记》等,到最后一部《白痴》,我已经很适应了作者的文风(恰巧译者也是同一人),可以更好地咂摸和品味其中的内核。故事只是一个表层,更需要深挖的是其中的人性,而这需要我们直面自己。
《白痴》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到亲戚家做客的一段时日所发生的事情。初期,他只是个看客,也被别人当成“仆人”一般看待,是背景板。但因为他的干净背景,反衬出其他人的丑陋更加狰狞,尽管他们自认高贵。他的身体病疾倒映出他精神上的健康,而那些多话的正常人,却在慢慢坏死。这并不是某个人的错,也不是一个时代的过错,而是我们应该更好,但一个人的努力微乎其微。故事中展现了一种希望,但该希望被抹煞。
大部分头重脚轻的文学作品都会涉及到上层社会的“婚姻交易”,父亲通常把女儿当成一种战略投资,而男子则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攀附富贵。因此,真正的“爱”是很少见的,也因为如此才被大书特书。如今,这似乎很难带入书中人物的痛苦与挣扎,但在当时,爱的稀少弥足珍贵。回顾现在,我们发现变得可以随心所欲自如了。故事动因指向婚姻,但更是一种社会群像的铺陈,人物们做了一道拼盘组成了阶层制,而这种遗留下来的阶层制是可以用金钱打通的。明显地,人人都在瓜分弱者的果实,并不以为意。
我们想改变的是独立的自己还是正在改变着的我们?我们需要达成共识,而不是一个孤影的自怜。只有这样,才能撼动默认的灰,创造一个真正的黑白。
只有当道德不再单纯是标榜,而是底蕴的时候,我们才会更清晰地看到人的轮廓。当然,我们不会孤军作战,陀老影响后世的精英们一直在践行和发展。他们将针对人性的洗涤和升华将故事从俄国转移到了日本,但由于文化差异,电影收获寥寥。黑泽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的思想重视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多年后,当这位电影巨匠再次来到俄国拍摄时,才真正地把其思想的精华转化为客观的现象表达出来。即便我们今天已经读了《白痴》,但随着书中几个人物的沉浮,我们已经在墙角里种下了一朵花,待到温度适宜,自然会沁人心扉。
最后,我申明一下,“白痴”虽然是他们的嘲讽之词,却成为了客观看待书中世界的我们的一种态度。当整个社会都病了的时候,评价反而要反过来看。公爵绝非聪明之人,但这种“不入世”的态度也使他保有了一份纯良。他的清白并非刻意避开社会,而是能够在其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不受流俗之累。这种独立不是空想,而是经过阅读和与孩子们交往养成的。实际上,许多人的起点都相似,区别在于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和参与,以及行使自己的“权利”。大多数时候,这种转变是先被裹挟,慢慢地变成了帮凶,并被沉浸其中。看到一些仍能为“义”而行事的人,公爵不会认为自己失败,反而称之为傻瓜、白痴或其他骂名,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
好在,不只有白痴、树上的男爵、意识形态,还有更真实的你我。我们不一定是最享乐的,但我们喜欢生活!做个白痴,也挺好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