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上学时我曾去半坡博物馆参观,那时讲解员给我们讲解了一个小口大腹尖底瓶,说它是古人用来打水的工具。我至今还记得他模仿古人打水的动作,用两根绳子把瓶子的双耳吊起来,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崇敬和自豪感。
今年我有机会去了刚营业不久的陕西考古博物馆,讲解员提到了类似的尖底瓶,并表示“打水瓶理论”已经过时了。根据当前考古的发现,这种瓶子更有可能是一种酿酒器具,这意味着我们的古人已经有了余粮可以用来酿酒。
我对考古学的争论并不十分感兴趣,但是对于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解读方式,我却能够从中得到不同的判断。最近我读了许老先生的《经纬华夏》,他写道,有良心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会告诉我们:历史在变,对历史的解释也在变,因为每次我们都能多看见一点点。
许老先生在这本书中观察到了什么呢?他归纳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出土的新遗址与文物,然后将它们按连续的线索分析总结起来。他将中国古代史的演变归纳为三个核心区域: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即南方地区,以及长江口以南即东南沿海及云贵腹地。
这样的划分似乎并没有给历史提供更多的解释,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许老先生利用连续的考古遗址证据,解释了古代先民是如何共同生活以及如何迁徙流动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的文化是如何既统一又保留各地鲜明特色的。
书的前半部分是基于这个基础解释的,而后半部分则节奏明显加快,讲述了各个时期的民族交锋与融合,以及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最后,许老先生还提到了现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他明确表示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固步自封与自满自大,而是主张从根本上研学西方思想,找到中西方相互调试的途径。
有趣的是,许老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美国社会近年来出现了社群解体的现象,疫情之后尤为明显。特别是在平权运动与政治正确的氛围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然而,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或许线下的交流减少只是因为人们转移到了线上或其他平台上。
许老先生举这个例子的本意是告诉我们,随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只有中华文明真正有能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我们不断地与其他文化交流与探索,才能给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带来光明的未来。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赞同许老先生的观点。
目前我们都过得很辛苦,但是当我们熬过这漫长的时刻,多年之后回顾今天的历史时,我相信许老先生的期望可能已经实现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