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第八章人际关系这一章涵盖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人际吸引、情感与亲密关系、人际信任与社会信任这四节内容。然而,对于人际吸引的规则,马工程未提及曝光效应和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这两点是人际吸引中的缺点。曝光效应表现为对陌生人的警惕,而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会导致与第一印象不佳的人产生冲突。此外,吸引力也可以通过繁殖策略来解释,男性更偏好展现生殖能力特征的女性。
马工程提到的接近性过于片面,因为在接近他人时,我们通常会选择与自己在吸引力方面基本匹配的人,这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接近。而互补性原则并未得到研究者的证实,通常情况下,对立者并不会相互吸引。因此,马工程所提到的互补性原则过于绝对,缺乏严谨性。除了接近性、吸引力和相似性的影响外,我们还会因为得到别人的喜欢或仰慕而产生回馈的情感。
马工程第九章没有对群体互动很少和持续稳定互动情况下的群体影响进行细分。虽然迈尔斯和马工程提到了集体影响的实例,例如社会助长或抑制作用、社会懈怠,但马工程未深入探讨个体化的缺失。而社会懈怠和个体化的出现都是责任扩散的结果。群体生活的必要性只提到了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和繁衍的意义,但我认为它还应该包括提高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意义。
在讲述社会影响对社会结构的作用时,本书提到了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和米尔格拉姆实验,相比其他内容,这一小节更加易懂。然而,本书缺乏对影响服从的因素的归纳,例如命令者的权威、他人的支持、权威的靠近程度、行为后果的反馈以及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本书对群体思维的解释太过浅显,只描述了群体思维给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研究表明,群体在解决问题时可能比个体更正确。马工程第十章从最简群体范式可以看出人们还是属于部落主义的,一旦“部落开关”打开,人们就会更紧密地与群体绑定在一起,表现出对内群体的偏好和对外群体的敌意。马工程详细阐述了替罪羊理论的问题,并较完善地解释了替罪羊理论。然而,恐惧管理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内群体认同、团结精神和利他主义,马工程未提及这些点。
马工程提到了接触假设及范畴化策略来降低群际冲突,并对接触假设进行了拓展。然而,有效的接触并不意味着群体间简单直接地展开广泛接触,因此,对范畴化策略的细分是实际可行的措施。分类是不可避免的,但分类也会带来风险。最后,本书提到的"文化自觉"理念可以正确处理内群偏好的问题,同时避免偏见的动机也能让人们产生内疚感,从而打破偏见习惯。
马工程第十一章指出集群行为可能会导致小恶行为变成大恶行为,因为行为和态度相互强化,为了减轻自身的负罪感,在做出恶行时,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态度。然而,该章节只强调了社会压力的力量,并未提及个体所拥有的力量。当面临社会压力时,人们的反叛心理和坚持独特性的心理会促使他们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对于群体性事件长效的预防机制,本书过于理想化,可行性较低。
流言和谣言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源自人们对别人喜欢的渴望,另一种源自我们希望符合正确行事的渴望。当前的网络媒介为流言和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因此我们不应当局限于自己的信息茧房,应该获取充分的信息,在这个流言横行的时代保持自己的思维独立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