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人的起源时,我们常常提到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的后代。对于更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也知道我们东亚人被称为蒙古人种。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历史?又如何更好地探索我们中国的过去?又如何从这种探索中发掘我们华夏在人类中应扮演的角色呢?
许倬云是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皮斯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他凭借他深邃的思考和对中国的深入研究,从人类的角度探索历史给予我们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我们的未来。他的许多著作探索了中国文明并使我们开启了一条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道路。
其中一本新作《经纬华夏》致力于“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这本书将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之中进行反思,跳脱出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通过大历史观阐述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所表现出的特色。
许倬云首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文明形成的三个核心区域。与过去只将中原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观点不同,许倬云认为中国历史的远古时期形成了三个核心区域。除了中原还有长江流域作为第二核心区域。在这个区域,三星堆考古的发现展现出一个辉煌的历史鼎盛时期。接下来,楚国和近代的湖湘经世集团在这一文化区域中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伟业。
作者所认为的第三文化核心区域是指沿海区域,其实是基于前两个区域的外延。良渚文化是这一区域的典型代表,而我们现在的台湾地区以及海外一些岛屿上发现的文明也展示了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文明向外扩展的重要代表。在华夏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不仅包括武力上的战争,还包括贸易和文化融合,这也是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许倬云在这一部分进行了深入梳理,探索中国历史上与外族的一次次交流,探索“游牧-农耕”民族发展模式的冲突,以及丝绸之路这样的贸易路线所产生的影响。
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文明发展的根源上,都要成为一个文明思想形成的根源。这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脉络。华夏文明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状态,必然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许倬云引领我们进入华夏文明的内部纠缠和外部冲撞中,在宏观格局中解读中国文化的精微之处,帮助我们以大局观认识中国文明发展的脉络。
通过许倬云的思考,通过一位老人对华夏文明的深度认知,通过人类智慧的终极碰撞,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索中国历史,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开辟未来的道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