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历史学家迈克尔·罗伯茨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发表了就职演讲,指出在1560—1660年,欧洲发生了一场“军事革命”,战术领域的变革推动了军事战略、国家制度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传统军事史领域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向,并导致“新军事史”(New Military History)如军事技术、战术、制度之演变,将帅之功过得失,战役过程、结果,等等,“新军事史”将战争、军事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注重考察它们与其他社会因素之相互影响、制约乃至互动,探索战争、军事领域的变化对社会生活领域产生的影响。相关理论不断发展,至今不衰。
《世界战争史》就是“新军事史”研究范式下的一部战争史作品,其中作者之一杰里米·布莱克是新军事史领域的重要学者,对迈克尔·罗伯茨的理论作出了很多修正。本书英文标题War in World History,我以为直译为“世界历史中的战争”更为妥当,能更鲜明地表现出将战争这一社会现象置于世界历史背景中考察的意味。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本书的鲜明特色。J.F.C.富勒的《西洋世界军事史》可谓传统军事史的集大成者,其每章首先介绍时代背景,继而对该时代的决定性会战展开分析。这里尽管也有对政治、社会和技术背景的描述,但战争本身才是绝对主角,侧重的仍然是“战争艺术”(the art of war)的讨论。而《世界战争史》则尽显“新军事史”的影响,其将战争置于政治和制度社会和经济以及文化等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同时也研究战争与大背景的相互关系——既包括战争对社会的影响,也包括社会对战争的影响。书中难免也会涉及到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但其重点仍然是战争背景。
作为一本教材,本书体例结构非常清晰,将全球范围内的战争按年代作了排序。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公元前2000-公元400年,分析早期文明中战争文化的产生。
第二部分:迁徙和入侵的时代,400-1100年,介绍游牧民族对定居文明长达千年的威胁。
第三部分:传统冲突的时代,1100-1500年,游牧民族的征服活动于蒙古帝国时达到顶峰,文明交流增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战争的思想和科技,而且使个别军事传统的特性更新更快。
第四部分:全球战争的开端,1500-1750年,使用黑火药武器在这个时代占据主导地位,军事变革接近了革命的程度,大炮和滑膛枪的使用显示了军事变革的重要意义。独立的海军出现,海上战争不再是陆上战争的附属。
第五部分:革命和帝国主义时代,1700-1914年。工业化、大规模军队和火力变革,使欧洲国家走上了全球霸权的道路。
第六部分:全球冲突时代,1914年至今。军事技术快速发展,技术变革见证了军事革命的发展。空战作为一个新的战争维度出现。
这一分期及总体框架深受杰里米·布莱克理论的影响。杰里米·布莱克认为1660—1760年才是军事革命的时代,尤其是代表变革巅峰的1660—1710年。书中似乎对此有进一步修正。书中介绍了对“军事革命”概念的争议,认为1450-1720年间西欧在军事领域发生的转变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1450-1660年,是一段实验时期,出现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但这一转变的潜力尚未发挥出来;1660-1720年,许多之前漏出端倪的军事转变得到重视,并被果断推动向前发展。直至18世纪上半叶,西欧在军事技术上的革新才使之逐渐领先了世界其他地区。不过这一优势规模有限,尚未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欧洲在海军方面的优势为它下一阶段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但很难说欧洲的陆上战争发生了一场军事革命。因此,较为合适的表述是,与18世纪之前相比,西欧战争具有革命性的不同与效果,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革命性时期具有明显的决定性意义,能够被独立定义为军事革命。具有革命性的成果是从11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的长达7个世纪的西欧社会-军事体系变革、进化的终极产物。
到18世纪末,对18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和军事发展成果的巩固达到了顶峰。专制主义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不能有效地扩大军队规模,而且依靠传统方式组织和驱动的欧洲制造业,也无法有效地满足更大规模军队的装备和后勤需求。之后,工业发展与民族主义结合,深刻改变了欧洲战争的面貌。民族主义竞争背景下的工业化,以及欧洲在19世纪末在全球占据的主导地位,都对欧洲军事大国的文化产生了影响,而这最终导向了1914年的欧洲大战,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之后的现代战争更加凸显了军事实力等同于工业实力。
并且,杰里米·布莱克在对迈克尔·罗伯茨理论的回应中,认为军事革命并不局限于欧洲,他批评了军事史领域的欧洲中心论,呼吁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情况做更多研究。这在本书中也有鲜明体现。书中力图以全球视野对战争进行考察,强调了主要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不过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书中重点研究了欧亚文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伊斯兰世界的军事发展,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古代军事发展也有较为全面的介绍。以中国部分为例,书中介绍了先秦孙子的军事思想,唐代的怛罗斯之战、宋代的岳飞抗金,明代对火器的推广、清代军事制度、近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几场主要冲突等等。
不同于一般将战争视为社会生活的非常态现象,书中将战争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加以考察,分析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这使得我们能从更深入的角度认识和看待战争。本书可以说代表了国外新军事史研究较为前沿的水平。
本书总体翻译顺畅,但部分有待商榷。如勒班陀海战部分,基督教舰队的舰只被译为“桨帆船”,galley这种船身狭长的战舰类型,我倾向于通常所用“加莱船”的译名。第23章美国内战部分有若干误译,如Stonewall Jackson被译为“斯通沃·杰克逊”,“Stonewall”并非名字,而是南军名将托马斯·杰克逊的绰号,即“石墙”;在描述葛底斯堡战役时,书中称:“这种打法最著名的一仗可能是皮克特将军在葛底斯堡打败了罗伯特·E.李的部队。”实际上,皮克特是罗伯特·E.李麾下的师长,在葛底斯堡战役的第三天奉命率部向北军阵地发起冲锋,结果该师损失惨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