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样,从驻缅英国皇家警察到在巴黎洗碗,再到在伦敦流浪。然而,他一直身体不好,最终因肺出血而去世。尽管他没有亲眼目睹某些地方,但却是那个时代最了解那些地方的人,他的超时代预言至今仍然引人深思。
乔治·奥威尔的著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洞察力和文笔的犀利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作品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是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理解。他的预言至今依然值得深思。
《我为什么写作》是乔治·奥威尔的文学随笔集,主要回顾了他的写作经验和经历,包括他提出的写作的四个动机,以及当时小说和文学的发展,作家眼中的作家等等。其中既有乔治·奥威尔对《1984》和《动物农场》思想根源的思考,也有其他经典文章的收录,涵盖了奥威尔整个创作生涯。
每一篇文章都有很多深入的感想,但是我们从根本出发,来思考为什么写作。乔治·奥威尔认为写作有四个动机:“纯粹的自我目的”、“对美的热爱”、“历史层次”和“政治目的”。他认为,前三个动机比第四个更重要,但是如果缺少了政治目的,作品就会失去生气。
对于那些没有登堂入室的作家来说,也许前三个动机只需具备一点点就足够了。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写作,然后回顾时无愧色。
在《一个书评家的自白》中,一个谢顶、静脉曲张、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收到了五本书。虽然他对其中三本一无所知,但他仍然努力阅读50页以上,以避免犯下可笑的错误。尽管读起来没有精神,他仍然能及时写出稿子。奥威尔说,那些一年至少写100篇书评的人,能够否认他的描述并不符合他们的习惯和性格。
《为小说正名》和《一个书评家的自白》相关,读者不喜欢小说的原因与夸赞小说的虚假息息相关。一味地吹捧神作只会使小说更快速地衰落。奥威尔的文风犀利幽默,这在1946年的书评人身上真是让人惊讶,似曾相识。
随笔中还包括了乔治·奥威尔眼中的大作家的奇闻逸事,比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狄更斯、吉卜林、叶芝、亨利·米勒、豪斯曼等等。
阅读某些小说时需要有一定经历,比如米勒的书,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才能理解。奥威尔认为米勒只不过是一个不带感情色彩地谈论生活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有智识勇气和文字天赋的商人。然而,只要一个人开始写作,就很难停下来。
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一种无法抗拒的抵触和厌恶。他认为李尔王名不副实,如果真的是引起模仿的原因,那确实不好。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提出了许多批评,但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然而,世界并没有因为托尔斯泰的批评而疏远莎士比亚。如果真如托翁所说,那么我们可能是被集体催眠了,整个文明世界都被蒙蔽了。文学的标准很难统一,这一点不必强求。
奥威尔是一个坦率的人,他的文字透露出他真实的自我,他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能够对时代提出质疑。不必担心不能理解名著,他的文风犀利幽默,直指人心。《优秀的坏书》也许是你现在可以读的一本书。
你是否注意到新词的更新速度是由谁创作的?为什么会有“腰封”之类的词汇?午夜十分不妨自问一下,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分享感悟呢?这本精致的随笔直面文学的动机,它可能会给你带来思考的启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