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先民的崛起和农耕社会的形成,在殷商时代逐步形成了以祭祀为主的社会高低阶层序列。然而,真正的封建制度解除和全力合众的统一是通过秦人二十代人的努力实现的。秦人通过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的全面推行来确立了华夏大地的未来,也影响了整个东亚的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在于百家争鸣的艺术高度。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等进行了深入的定位和探讨,并从理论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因此,这些早期的思想家不仅成为当时时代文明哲思的度度,还影响了后来各朝各代的政治倾向和制度导向。
如果说礼崩乐坏是儒家常常哲思的焦虑性话题,那么君子之道就是一种积于伦理道德的全面自律性。君子之风是士大夫的高尚情操,在社会礼仪方面得到全面提倡和宣扬。恪守礼制本身就是对制度的默守和执行,是对国家制度的肯定。然而,在面对败坏的局面时,儒家只提出了不守德行的批判,而没有分析和审视其败坏的原因。
相比之下,法家的主张更加简单明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秩序,为了国家的昌盛和统治的可控有效性。例如,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军队虽然保有相当的战斗能力,但却难以控制。而变法改变了这一局面,使得农耕有序,赏罚分明,有效地激发了各阶层的积极性。可以说,没有变法,就没有之后始皇帝统一中国的大业。
道家的主张则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世间万象。它提供了人们在思想上的一种出路与归宿,成了佛教进入中国后的主流思想认同之一。道教的理论在早期尤为重要。
这本书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审视了早期中国的思想理论史,并提出了更加深入科学的批判观点。尽管语言较为温和,但仍然可以看出思辨背后的哲学意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