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三部曲》的终篇让人深思。故事中描绘了一个孤独无助的普通人逐渐远离觉醒,接近崩溃的心路历程,通过现实与过去的交错,探讨了对世界的厌倦以及各种可能性。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及和谐,但每个句子都传达着来自和谐的压迫。
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相较前两部更加无助和渺小。家庭关系的扭曲、朋友的悲惨死亡、无法逃脱的审问以及危机四伏的周围环境构成了主人公的困境。最令人恐惧的是,他无法辨别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确的。口袋里的小纸条曾经是对抗的象征,但当面对绝对的力量压迫时,他只能保持服从的本能,并承受着源源不断的传讯和羞辱。
幸运的是,米勒运用了一种具有解离感的语言结构,读起来令人难以捉摸。例如,她指出生活与幸福是两回事,承认失败和不停止成长的衬衫(即被传讯时穿着)。这种剥离式的妄语大大缓解了阅读过程中的痛苦。我相信在这样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曾经发疯,甚至失去了生命,他们心怀着“这里不一定永远是我的生活”。
此刻,我对米勒为何选择这样的写作手法感到好奇。她直面伤痛,却选择将其视为过眼云烟,真实却隔着一层薄纱。在她经历过死亡的世界中,死亡甚至不是最糟糕的结局。我只能理解这是对自己和读者的慈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