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人之一。他与荷马、但丁、歌德并称为西方世界的“四大诗人”。《哈姆雷特》是他最著名的悲剧之一,被公认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但是,《哈姆雷特》之所以如此伟大,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历代文人学者对其进行的诠释。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但是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他是一位忧郁的王子,而这种忧郁不是“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和真切的无奈。
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王子,身份显贵,似乎与忧郁无关。然而,正是因为这个身份,给哈姆雷特带来了无边的痛苦和烦扰。他的父亲被妒忌王位的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叔父)杀害,母亲也被他霸占,宫中大臣趋炎附势,连昔日的情人也成了叛徒。这些不幸的事件一齐压向年轻的哈姆雷特,使他内心燃起复仇的火焰。一个心怀仇恨的人怎么会快乐呢?
他抱怨道:“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世界“是一所大牢狱”,“丹麦是最坏的一所”。他是痛苦的矛盾体,被四面八方的痛苦撕扯着。
哈姆雷特的生活曾经是幸福的,他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时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憧憬,是一个十足的“快乐王子”。然而,正是由于“外部世界的颠倒”,冲击了他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和建构,世界不再是那样美好,处处都是丑陋。他感叹:“负载万物的大地,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座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的庄严建筑,只是一大堆污浊瘴气的集合。”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陷入对世界的深思熟虑,他变成了“忧郁的王子”。著名作家别林斯基曾指出,在哈姆雷特父亲去世前,他“过着快乐的、幸福的生活,因为现实和他的梦想之间还没有产生分歧。”然而,由于各种变故,“这时哈姆雷特看到,原来人生的梦想和真实的人生不是一回事。”
哈姆雷特从理想坠入现实后,并没有沉溺于既往的悲痛和愁苦,而是下定决心为父报仇。然而,他的性格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多思。他每次在行动之前都会进行一连串的思考,这也是他被赞美为“忧郁的王子”的原因之一。他经典地提出了疑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勇敢?”哈姆雷特的思考并非为了延迟复仇行动寻找借口,而是一种灵魂上的真实需要。
当然,这种思考实际上阻碍了他的行动。托尔斯泰否定了哈姆雷特个性的合理性,他认为莎士比亚把自己写作中要说的话放入哈姆雷特的嘴里,迫使他去做作者为了安排动人场景所必需的行为,因此,把传说重构成哈姆雷特性格的一切都毁掉了。然而,对于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一直以来都是见仁见智的。
无论如何,每一种解释都呈现出一种可能性,使“一千个哈姆雷特”更深入地理解那一个哈姆雷特,那个“忧郁的王子”。无论如何,去用心去理解,就是一种真诚的阅读态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