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让我产生写书评的冲动还是在读完了博尔赫斯的作品之后。那种震撼之感久久未退。我不禁思考,残雪的作品是否难以阅读?我们是否被困于刻板的文学文化中已经很久了?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独立阅读作品的能力?难道我们只有在出版社大力推崇的作品下才能理解作品的意义吗?
这本书即使被剧透也不影响阅读的原因在于故事中没有过多的情节技巧。即使我们了解故事的发展,我们依然可以享受"残雪式"的文字体验。当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击中我们,我们可以说,这是作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评价过于夸张,但评价是个人感受的体现,我将在解析中详细阐述。
首先,这本小说的故事背景建构十分精彩。在编写这部长篇小说时,残雪的文学能力已经完全足够可以驾驭这样一部作品。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古典小说的叙事逻辑中,那么就来感受一下残雪的高超水平吧。虚构,不仅仅是用于构建网络历史小说的手法,学习文学的同学们应该对文学史了如指掌。我的第一次体验是从博尔赫斯那里开始的,从而感受到了这种快感。五里渠小学,在现实中有这个地方吗?这个小镇甚至读书会中出现的每一本书都是虚构的。而在这部小说中,现实与梦境的区分变得模糊不清。这一点在《红楼梦》、《金瓶梅》中就有所体现,所以我们不需要特别去挖掘隐喻,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需要放下文学观点,跟随残雪的转喻进行阅读。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背景中七成是中国的,典型的中国当代。但并不是全部,其中融合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文学影子。这也许是她的作品被翻译得如此之多的原因,因为在语言结构和逻辑推进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其次,这本小说主要以人性剖析为主线。虽然我不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探讨会受到当代某些人的推崇,但每个人都可能在这本小说中找到自己情感的原罪。残雪在探索并提出问题,她用尽可能真挚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原始与理性之间各种发展的可能。这本小说中并没有纯粹原始的人物存在,如果有的话,她写成了一条蛇。而《吕芳诗小姐》这本书则更多地剖析了这个方向。不同的是,这本书更多地讨论了各种爱情和感情的表现形式,剔除了所有世俗的影响,只留下了爱、理想和读书这三个事物。
最后,这本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十分丰富。煤永老师,一度我以为他是主角,结果,这个故事中的每个男人都被残雪写得像男神,每个女人都被写得像仙子。但他们又都是那种世俗的人物。我觉得读起来就像是阅读希腊神话。一切不纯粹的事物都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显得高尚。她只是将人物塑造得更加真实,探究最原始的矛盾。这种矛盾是跨越时代的,是与时代无关的。煤永老师的妻子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独自带着女儿大小曼。读者可能会想,这个人物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呢?但残雪并不会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塑造人物形象,她一直在探讨在这种人生中,她想帮助煤永老师从他衰老、保守、麻木的心灵中走出来,找回自我。
这是一个让每个人物都自我救赎的故事,宛如一本圣经。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是小曼结婚三年的丈夫,他追寻自我救赎的故事。他的梦想是去非洲腹地收购钻石。这是一个历险的故事吗?在大河上,我们看到一个按部就班的职员逐步脱去城市的伪装,回归原始。
小曼呢,她是否爱她的丈夫?他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只要他平安就好,只要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就好。她也需要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她离开了父亲的保护,结婚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从事园林设计。但是当丈夫去了非洲后,她发现自己的梦想只是梦想而已。她发现自己与梦想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隔阂。她变得像小煤老师,这是谢秘密的学生还是她的引路人?
谢秘密,他是一个天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此他只能去五里渠小学上学,但他不得不辍学,因为他不得不为家人的生计付出。然而,校长看出了他的天才并承认他,他可以在生活的任何地方锻炼自己。这让我想起,这是否是残雪对自己的自我投射呢?他开始收垃圾来赚钱,残雪的小说中将社会剥开,展示给读者冰冷而美丽的一面。她从不煽情,她不需要你的同情,也不需要你的眼泪。但是她会让你对生命心生敬畏。
这本小说中有许多许多故事逐渐展开,共同构筑了一个精神世界。这些故事既绝美又凄凉,既高贵又可敬。我暂时停在这里,接下来我会更加细致地品读。我读了写,写了想,然后又从中读出了更深层次的转喻。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