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对唐朝的文人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他们的好文采只是为了绽放光芒,而不一定能像现代人想象中那般潇洒。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婴儿期”,制度尚未完善。考试卷子上不糊名字,考官批阅时能看到考生的名字和籍贯,这意味着要想中举,要么关系硬,要么才情好、名声大。如果事先有贵人相荐,中举的几率会更大。王公贵族、文坛巨擘等地位显赫的人,向主考官荐人,提前拟定录取名单(“通榜”),这些主考官一般会以通榜名单为主,成绩为辅的方式录取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们就必须拼命想办法突出自己,让大家看见自己,甚至要拿着行卷到处露脸,在贵人面前混个脸熟,好让自己的名字被记住。很多人的诗固然好,但他们还得想办法让人知道,让人行卷给他们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可以说,考试迸发了文人创作诗歌的热情,所以中唐以后,是个高手层出不穷。古代的考试确实不容易,唐朝盛产诗人,很大原因是因为考试就需要这个才能。尤其是在唐朝中期以后,诗赋题直接成了科目一,如果诗赋不过关,就无法通过科考。最近读了《和唐朝诗人握个手》这本书,深有感触。从古到今,无论是读书考试还是谋职业,都不容易。诗和远方固然值得追求,但现实生活也不能就此不顾。能够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取得平衡,将兴趣融入工作与生活中,已经是值得高兴的。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追求更多乐趣与成就,那将是一段美好的人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