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活着》中,作者余华通过描述河边发生的一系列错误的相信和不相信的情节,揭示了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冷暴力。这种冷暴力代表着一种漠然、被动、消极、隔岸观火、不相接触的冰冷氛围。幺四婆婆相信了疯子,是因为她从始至终不相信丈夫对她的打骂是出于爱;而其他角色对他人的猜疑、对警察的抗拒,则是因为他们对自我认知抱有一种歇斯底里的迷信,将面向自己的人/事/物视为无法理解和沟通的“他者”,从而加以抵抗和排斥。
这种冷暴力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在许亮身上表现得最为极端。他从不相信他人会相信他,比其他人对他的怀疑更加坚定和极端。为了在这种以冷暴力为基调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我认同,他需要在他人的质疑中找到存在感。因此,许亮希望成为他人眼中的“凶手”,通过与他人质疑的对撞来证明自己的地位。然而,当“凶手”被认定为其他人时,许亮无法承受冷暴力的回归,只能通过自杀来实现最终的自我认同。
与许亮不同,马哲始终相信自己应该相信的事物,从未冤枉他人,也没有错误地相信法律。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最具决定性的行动——开枪。对马哲来说,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相信了疯子对人们的危害,相信了死者家属的痛苦。即便在法律上被判刑,也没有人能否定他为保护大家而牺牲个人的行为的价值。然而,余华在小说中冷酷无情的笔触让这个悲剧英雄消失不见。他通过“精神病院”的测试,将马哲的相信变成一种荒谬,从根源上否定了这种相信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消解了故事中唯一一个被烘托起来的崇高。
通过这些情节和人物描写,作者余华深刻地探讨了在冰冷社会关系中人们面临的冲破冷暴力而产生的相信和不相信的心理困境。他表达了对于自我认知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无奈与绝望。这种深度的揭示让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入,并引发对于现实中冷暴力问题的关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