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小学生饭圈,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每年寒暑假或周末,学生放假后,是饭圈粉群吵架的高峰。吵架的理由颇有些“扯头花”的味道。有一次看到有人给我喜欢的小偶像造谣、P人兽图,实在忍不了,私信对方“不喜欢一个人很正常,但不要失去做人的底线”。对方回了我满屏的脏话。
A是个完美无瑕的好人,B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这种幼稚的评语,却被他们奉为真理。粉群中的粉丝会不断找出证明自家偶像好的证据,而质疑声通通被打成“黑粉言论”。
他们能为偶像的所有失误找到理由,唱歌破音一定是哥哥感冒了,“哥哥感冒了也不想我们担心”;写了错别字一定是哥哥不小心的,“我也经常忘记啊,你们不要上纲上线”。反观对家,唱得好听一定是没有开麦,跟队友亲密互动是在卖腐,写错字是没文化……
驰名“双标”,恐怕是深陷其中的他们也没有想到的。可当一个人非黑即白,那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互联网有一项神技,“猜你喜欢”。当你常刷一个人的消息时,它会给你推送更多这个人的正面消息,满足你的需求。而那些负面信息,则被你选择性忽视了。讨厌一个人也是如此,你会看到越来越多他的不好,以此证明他真的是个坏人。
这其实是一种证实性偏差。《墨菲定律(青少版)》这本书里收录了这则定律——我们会下意识寻找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如果因为证实性偏差而做出一个笃定的决定,事情的发展可能会不可控。
明星杨紫起诉黑粉后,法院判决被告胡某某向杨紫进行赔礼道歉、并支付给对方精神赔偿金及各类支出。由于被告是未成年人,杨紫方依旧选择了原谅,免除了被告的经济赔偿。明星告黑后发现对方是未成年人,并不是个例。早早留了案底,可不是人生的功勋章。
说教没人愿意听,如果这些孩子能早点看到这本书,了解证实性偏差就好了。或许他们就能学会独立思考,不会陷入极致的爱与极致的恨,不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
粉群的强大是你横行的理由吗?为偶像冲锋陷阵之后,究竟能得到什么?
证实性偏差不是追星族才容易犯的错。喜欢/讨厌学习、擅长/不擅长某门学科、适合/不适合某个专业等,都是如此。但其实,我们除了验证“确实如此”,还可以多问问“反之如何”。换个角度自证,给自己撕掉标签,世界就广阔了起来。
除了证实性偏见,《墨菲定律(青少版)》里有更多助力人生向好的“道具卡”。
做不出“压轴题”,很有可能是因你的思维陷入了一条“死胡同”,“酝酿效应”和“吉德林法则”可以帮助你攻克难题。
偏科的同学,多半是用一种方法学习所有的科目,破除“路径信赖法则”可以帮助你走出偏科的困境;
高考600分的目标看起来很难实现,把它拆解成每月月考提10分的小目标,就容易实现了,这是洛克定律;
兴趣广泛但没有专精,要避开成功路上的浅尝辄止,这是贝尔纳效应;
每天背30单词坚持不下去,改背1个单词就能坚持下去了,给自己定一个简单到不能失败的小目标,这是半途效应;
发现学霸分享的学习技巧对自己没用时不要自卑,不是你不行,这其实是幸存者偏差;
越怕什么越来什么,不是因为自己太倒霉,而是墨菲定律;
不要让自己试图变成更好的别人,而应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瓦拉赫效应;
……
是不是看起来,生活中那些困扰我们的难题,提不上去的分数、对学习缺失的兴趣、做不到的持之以恒、敏感的青春期人际问题、亲子间绕不开的矛盾,以及大家都在关注的“校园霸凌”等,都似乎变得可解了?
我想,如果我在读书时就早早认识这些定律、效应和法则,或许高考的结局又不一样。我把这本书送给了婶婶家的侄女,小孩12岁,青春期,正是听不得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