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T.S.艾略特的大名,大多数读者的第一反应通常会是《荒原》和《四个四重奏》等艰深玄妙的诗作。但鲜为人知的是,艾略特生前最畅销的一部作品,竟是一部古灵精怪的轻体诗集《老负鼠的实用猫经》(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以下简称《猫经》)。如果说这个题目不够令人熟知的话,著名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以之为基础改编的音乐剧《猫》(Cats)则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名作了。
《猫》自1981年问世以来,不仅横扫七项托尼奖大奖,获得过奥利弗、格莱美等重磅奖项,更是伦敦西区和百老汇最高票房及连续演出记录的保持者之一。从1997年到2006年,《猫》保持着百老汇历史上音乐剧演出次数最多的记录,直到被韦伯的另一名作《歌剧魅影》打破。但在津津乐道于音乐剧舞台魅力的同时,并不应忘记它脱胎而来的文本渊源,尽管这一联系初看之下是微弱的、意识流的、甚至于荒诞无稽的,我仍要坚持说:那一只只魅力四射的猫儿形象,最初都可从诗歌中找到参考。
是什么使《猫》不同于其它音乐剧又是什么《猫经》不同于其它适合改编成剧作的诗集?如果由我来回答这个刁钻的问题,那大概是:情节性相对较“弱”,角色的个性较“强”。《猫经》中有对猫特性的“总论”,有猫族舞会的场景描写,但更多的是对一只只猫儿鼎鼎大名和具体个性的介绍。艾略特不仅给了每一只出头露面的猫名字,也在《为猫命名》中列出了许多名字,共计54个!按照诗人的说法,一只猫至少要有三个不同的名字,一是家里人每天使用的名字,二是一个“独一份的,古灵精怪的”名字,三是一个不可言说,只有本猫自己知道的名字。其中列出的前两类,便大多在音乐剧中作为没有台词的“背景猫”/舞蹈为主的演员出现。一个月光之下的“杰丽寇猫族宇宙”就此诞生,其根源始于语言,始于艾略特对猫的命名学。
《为猫命名》其实早已告诉我们,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才是一只猫“把尾巴竖得笔直,舒展他的胡子,珍惜他的自傲”的缘由,是猫的自我的基点。与其它以故事为主的儿童诗不同,在《猫经》的讲述里众猫千面,每只猫一旦有了名字就活了起来,有了自己的灵魂。这种角色和个性的塑造先于情节的写法,本质上和艾略特对用典的嗜好和象征主义倾向一脉相承,却对现代的读者/观众来说有着“角色设定”一般超越时代的魔力。其结果是一只只有名有姓的猫反而给了音乐剧极大的创作自由;尽管《猫》的文本几乎完全改编于《猫经》(除了几首增加的诗,包括主旋律歌《回忆》(Memory)就改编于未被收录的《雨夜狂想曲》),但每只猫的具体形象呈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台动作的设计和演员的个人表现力。另一方面,《猫》恐怕是拥有数量最多的同人创作的音乐剧之一——因为有了名字,即使是没有任何一句台词的背景猫,也可能成为一部同人作品的主角,乃至拥有自己的粉丝群。这也和《猫经》的“文学性”不无关系,因为只有文字会拥有这样多的衍生意涵。
就《猫经》的写作风格而言,艾略特就从不讳言他受到英国诗人、数学家刘易斯·卡罗尔的影响,后者在两部代表作《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中就写下过许多“无稽诗”并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些新词,其原则便是“从约定俗成的语义网络中挣脱出来,恢复个体对语言的自治”(译序)。艾略特也循此打造了一批猫儿们专属的名字。每只猫的命名几乎都充满了从维多利亚到爱德华时代的文学用典和意涵,是对人类社会的微缩仿写,更是艾略特这颗“老灵魂”对逝去不久的昨日世界的致意。
《猫》的序曲《杰丽寇歌为杰丽寇猫而唱》(Jellicle songs for Jellicle cats)(歌词由Trevor Nunn和Richard Stilgoe两位剧作者改写)中使用了22个形容词来描述形形色色的猫的性格,也像是对《猫经》的遥远致敬,它分明是一部混杂了现实与梦幻,揉合了各种隐喻,既致敬历史又充满大胆想象力冲动的作品。以此观之,《猫经》的文学性实在是被过度小觑了,我们怎么又能简单地说,它仅仅是一部“儿童文学”,或者说《猫》仅仅是一部“儿童音乐剧”?
正如《小王子》中提到的那样,“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也都或多或少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老灵魂”和未泯的童心看似两极,实为一体。不同于德国式阴郁的、浪漫主义的成长小说传统,英式童话通常是诙谐明亮中夹杂着淡淡悲哀,一如英国人对待生活和下午茶般的云淡风轻。韦伯在《猫》中加入的《回忆》(Memory)一曲和魅力猫格丽莎贝拉(Grizabella)这个角色,以及第二幕开场的《幸福时刻》(The moment of Happiness)加重了悲哀的元素,但鲜明的角色设计和大多数曲目的欢快风格又平衡了这一点。音乐剧和诗歌虽然形式不同,灵魂却是一致的:优雅,怀旧,哀而不伤,历经风雨却仍然向往美和生命。
此外,从一个十几年老粉丝(尽管2004年就得到了一部中英文对照歌词)的角度而言,这个新译本因两个理由而极具收藏价值:其一是包慧怡老师别具匠心的翻译,她深厚的英美文学功底给予了这部诗集极为精致的解读,对每只猫的名字也作了不同处理,采用了音译意译结合的手法,可能是最合我心的一版中译本。其二是书中采用的爱德华·戈里的插画,此人也是一名诗人、插画家和艾略特一样的“猫奴”(拥有6只猫),其插画作品深具神秘主义和哥特风格,也担任过《德古拉》等百老汇剧作的舞台设计师。他糅合了阴郁和可爱的哥特童话风格,上和艾略特一样传承自刘易斯·卡罗尔,下影响到蒂姆·波顿等后来的大师,也是一系列伟大心灵在历史的波纹中漾起的共鸣。
最后的最后,虽然每只猫都有与众不同的名字,一千个读者有权对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出解读,我仍想放胆说出自己的理解:《猫经》和《猫》不分伯仲,是“原著和改编音乐剧同样成功,具有同等高度的艺术价值”的罕例。或者说在各类粉丝神仙打架已成惯例的今天,我仍愿天真地相信《猫》应该是无所谓原著粉/剧作粉,纯角色粉/CP粉之类的无聊界限的。许多爱上原著的人最初可能正是“同人粉”,以笔者为例,第一次观看现场演出并未感到十分吸引,只是在数月后初三毕业那个炎热的暑假,偶然读到一篇长篇同人作品,又复习了1998年版官方剧场版录影,才真正被其打动,神魂颠倒。对个人而言,《猫》的意义可谓重大,它是我音乐剧世界的初恋,引出了一系列艺术上的参考坐标,令我结识了几位十几年的好友,或多或少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问它的魅力何在,恐怕那时的我也难以言明,但一件青春期时爱上的作品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直到今天,我才模糊地找到一个可以形之言语的理由:美是一体的。无论说音乐源于文学,还是文学鼓舞了音乐创作,艺术的生命力之源是一体的,都来自天才的心灵之间的共鸣。
无论你是音乐剧的新粉丝,还是对艾略特感兴趣的研究者,无论你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我希望你能像爱艺术一样喜爱这部可爱的《猫经》。也愿猫儿们的月夜歌咏能坚定你对生活的心意,正如老灵魂唱起不朽的童谣。
卢然/Lachesis 2022.10.19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